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姓名、李昕颖、出生年月、2000.02.01、性别、女、民族、蒙古族、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 、无、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美育在人全方位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根据美育的特性可以看出它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而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各不相同,文章内容关键讨论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学们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推动作用,为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效率结合给予依据。
关键词: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意义
一、美育的内涵
追朔美育历史,在古希腊时期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阐述,最开始有关美育特性和价值的系统描述出现在德国美学家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1]美育在中国教育战略方针中正式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前期,由出任教育部第一任部长的马叙伦在教育部第一次全国中等水平教育会议提出,他在开幕词中提道:“使受教育者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2]
广义上美育是利用美学基本概念、依照美学标准渗入于各学科教学以后所形成的教育。美育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情感上的教育,这也使得它变成素养教育的主要组成。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或者说一种趣味性教育,关键目的在于健全人的基本素质,以此来实现人们对自身的美化,扩展内心世界,从而营造完美的人格特质,塑造全方位持续发展的人。美育能使学生们仔细观察美,进而理解美的含义,从内心深处真正感觉到美。
二、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美育不单单是简单赏析美的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使用价值。学校里的美育,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品德。近些年,心理问题受到院校甚至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很多中小学生发生心理问题,在考场上没法调整情绪,无从缓解压力,不知道该如何和同学或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没法面对挫折等,有的学校忽略这种问题,可能会让学生压力无从释放出来,会让学生今后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危害。美育在心理教育中发挥了独特的功效,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环节中一个重要方式。学校理应积极主动开展美育教育,并且通过美育推动心理教育的塑造,依靠美育,塑造学生乐观的心态,及其面对困境的能力。根据美育这一非理性教育,塑造学生审美观人格特质,做到健全学生人格特质、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目的。[3]
美育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美育可以锻炼学生认知美、赏析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好事物,产生良好的品德和状态。在学生欣赏艺术著作的过程当中,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思索,能增强对美的认知能力,对美的事情有着想象力和相对比较能力,通过各种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感觉能力,以达到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美育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热爱艺术,在诗画和歌曲里塑造审美意识,建立良好的与人相处能力,正确看待事物其价值,产生探寻新生事物的能力和热情,提高对美好生活的热忱,这类出色的能力与质量,反而会推动学生审美观能力的高速发展,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
三、美育对不同学段学生心理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学前阶段:塑造对美的认知能力,发觉生活美满。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一切不确定的事情很好奇。对儿童开展美育文化教育,能帮助儿童掌握美的界定,提高对美的认知能力,使儿童慢慢了解美、感受美、感受美,使儿童产生在大自然中积极的去观查美,发觉美的能力。美育的神奇,取决于它可以利用童话、儿童绘本或手机游戏自然而然传达给儿童,使儿童在无形之中接受美的陶冶,它存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不知不觉中被儿童消化吸收并用于日常生活。
(二)小学阶段:塑造优秀品格,创建乐观的心态。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教师充斥着钦佩,教师具备权威性,这就取决于这一阶段是教育者开展美育文化教育的绝佳环节。美育在心理教育中发挥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个小学生赏析绘画作品时,就会体会到绘画作品主要包含着的执着、勤奋、仔细、用心等优秀品格,在对绘画作品里的美好品质了解的过程当中,他的道德品质就会逐步形成,会在日常生活中去效仿优秀的品质,产生良好的心态。这类美能通过一种耳濡目染的方式,将文化艺术传达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从中感受美,激起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实现道德观念,学好理解包容他人的关键期,美育的渗入就能让小学生创建正确的是非观,学好与他人相处,创建平稳的友情,与此同时也能正确面对困境,产生积极的态度。
(三)初高中阶段:缓解学习压力,搭建积极心理。初高中的学生身体快速发育,思维能力也快速发展,喜欢自己来判断事情真假,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遭遇青春期的烦恼和课业压力,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及老师也十分重视的问题。而及时高效的美育教育,就会使学生维持健康的心态。音乐和美术里都有着许多情感,初高中的学生早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他们长期用感性思维取代创新思维能力,这类感性思维,能让学生在赏析美的环节中激起创造能力。[4]当学生专心致志投入其中时,能够感受到开心,这正是心理学中常提倡的沉浸体验,也正便于其减轻心里的压力,以达到推动心理健康实际效果。美育能够激发青少年儿童感受生活的真谛,协助其开展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而,在开展美育的前提下推动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习压力,丰富多彩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身搭建积极主动的心态打下基础。
(四)高等院校美育:推动全方位发展,营造完美人格。大学生处在院校到整个社会衔接过渡阶段,将美育与心理教育结合,有益于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及其踏入社会后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当今大学生有很强的竞争心理,可是在面对路人时,也有着浓烈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陌生感。在学生中适度开展美育,能够缓解大学生内心的问题和与人相处的分歧,并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观念,在踏入社会里能与别人有效相处。较好的美育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觉美好的品质,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和拼劲。尤为重要的是,美育能使大学生对于自身产生准确的认知,进而塑造一个美好人格特质,完成全方位自由的发展趋势。
结语
美育作为五育并举中关键的一环,拥有不可缺少的影响力,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密切的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心理学价值,美育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学段学生都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乃至完美人格特质,都离不开美育支撑。美育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里学习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各个阶段老师也应当综合考虑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将美育与不同课程相关联,将美育表现在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科学合理的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紧密结合,能够及时高效地疏通学生心理,发觉学生的消极情绪并立即疏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氛围里学习知识,缓解压力,能更好地锻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产生积极乐观的个性及其面对困境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8.
[2]吴东胜.美育通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
[3]魏娜,张荣国.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及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06).
[4]惠燕.中学美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