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作用机理探析
摘要:思政课教师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即思政课程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即日常思政的主要执掌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可以创造出“1+1>2”的作用效果。从“作用”出发,以“通”为切入点,以“同”为着力点,以“统”为落脚点,围绕原则遵循、实施路径在二者协同育人功效之所生成的基础上探析其如何实现、怎样发挥的作用机理,是解决协同过程与结果“痛”点、构建“大思政”格局、贯彻“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的实现以课程工作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协同为基本依据;以协商工作相交叉的部分,优势互补,达到强强联合实效的功能协同为纲要准则;以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达成的主体协同为切要遵循。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机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社会发展与思政变革的时代要求,结合以往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的关键举措,是抓住国家建设、社会进步、青年发展规律脉搏的根本法则,是培养全面发展型青年人才、契合社会变革要求、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一环。
一、基于“三步协同”,剖析“协同育人”作用实现的原则遵循
协同理论以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通过有机关联产生相互作用为主要形式,以内部系统优化重组后的整合性、协调性为鲜明特征,以事物或系统产生完全不同于初始状态的质变结果为衡量指标,并以形成一种全新的整体组合或整体态势为系统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的实现以课程工作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协同为基本依据;以针对工作相交叉的部分协商进行,增其优势,补其不足,达到强强联合实效的功能协同为纲要准则;以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达成的主体协同为切要遵循,从而实现两支队伍共同立足立德树人的“一体”、分别立足理论与实践侧重的“两翼”之“一体两翼”协同育人。
1.目标协同:立足“1个重点”,促进课程工作同价值引领的有机协调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第一步是目标一致、价值相同,这是“协同育人”作用实现的首要原则。其协同育人的重点任务均是“德”育为先,在阐释理论知识、推进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同时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赓续奋斗者,成为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接班人。针对实践中将“教书”和“育人”相割裂的现象,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林基给予了明确的反对态度,并指明教师不能将知识单纯视为“冷冰冰的真理”。实践证明,教师讲授的没有温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学生的大脑层面,不能抵达学生内心世界,不能引发学生深刻的共鸣与感悟,也无法为知识真正价值的实现提供铺垫。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辩证统一,前者是后者发挥作用、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即没有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托;反之,后者为前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是价值引领的助推器,离开知识传授的价值引领就失去支撑。
2.功能协同:立足“2位互补”,推进两支队伍“1+1>2”的有机融合
实现两支队伍的职能协同,就要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清晰的职能边界为前提。而明确两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定位,其关键前提是寻找两者工作的交叉部分与链接构成,其主要做法是提炼实践中已形成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其重要路径是通过机制创新创建相关平台以实现教育内容与工作载体的协同。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协同育人不是单一地互相兼任彼此工作职能,更不是从岗位上取代彼此,而是将两者的优势放大并实现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整体育人效果。如立足着力关键、专业背景、工作内容、工作特点、考评体系等、层级,思政课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与专业背景,通过开展理论教学、依托第一课堂着眼于“如何培养人”这一战略导向,更加聚焦自身、注重精深指导、理论性学术性高而教学针对性低,具有理论优势、说理优势,并以科研教学成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辅导员则拥有泛而不深的多学科背景,依托第二课堂组织实施,工作更聚焦学生,注重日常沟通,注重实践情感的积累,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全面且充分,具有师生互动性强但工作内容繁杂性高、重复性高等特点及实践、亲和等优势,并以日常事务的有序运营与校园安全稳定为主要考核指标。基于育人目标的本质一致性,制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核心优势清单,有效发挥自身优势,酌盈剂虚、互通有无,是应用二者协同作用发挥原理、实现“1+1>2”联袂效应的关键所在。
3.主体协同:立足“3重理性”,实现“知”“信”“行”的有机衔接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协同育人的课堂教学及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主体,二者协同育人是涵盖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由“理论-实践”再由“实践-理论”的闭环统一体。对作为知识体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需要认知理性去认知,对作为价值体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需要价值理性去认同,对作为实践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需要实践理性去践行。这里的认知理性,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事实归纳判断的理性能力,涉及对象或事物的真实存在这一范畴,围绕协同育人“是什么”的问题,通过思政育人、协同育人的“是”或“否”来组织回答。将“是”或“否”作为事实归纳判断的话语特征,故基于认知理性的事实判断是合规律性问题,一般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基于认知理性去认知。价值理性则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理性能力,理性程度越高,则认同度越高。实践理性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实操判断的能力。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层面上讲,上述“三重理性”就是要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真学、真认、真行,实现“学”“认”“行”,即“知”“信”“行”的有机衔接。
二、基于“四位统一”,明析“协同育人”作用发挥的实施路径
1.强化基础定位,坚持政治定向与育人为本相统一
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发挥的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定向是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通过落实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全方位建设等途经以全面贯彻党领导原则,立足意识形态将“传播正能量”与“创造正能量”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做到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在推进二者协同的同时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秉承一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路线,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全面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价值观取向,运用与思政教育相适应、相契合的方式,进行“有的放矢”“见机而作”,并结合学生接受与反馈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精准化地调整与改进,找到科学、具体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与工作方法,围绕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内在动力的提升、加强师生课上课下交流探讨互动、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提高等协同的工作目标与举措。
2.强化内容创新,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
实践教学方式冲破了教室和校园的固有围墙,融合了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形式正在试行并全面推广。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实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总结、借鉴彼此课程及工作中的思政元素,将有用的思政元素、专业理论、实践经验有效融进自身教学设计、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拓展各自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先前较封闭的教学内容与固化式教学理念,注重与辅导员群体专业知识、辅导员日常思政工作进行跨学科理论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专业必修、选修及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文化知识与学生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理想信念、心理、就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安全稳定等思政工作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复合型思政教育体系,增强其丰富性、趣味性、生活性与实践性;辅导员要通过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把握认知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理想信念是精神构建的根基且科学的认知是开展实践的指南这一指导根据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践等形式,全面发挥协同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效用,强化学生认知与实践教育,充实学生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3.强化载体拓展,坚持线上活动与线下管理相统一
作为现实社会的扩展与延伸,互联网打造全方位生活学习的虚拟空间体现了虚拟性与现实性结合的双重属性。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发挥必须坚持“虚拟与现实”“网上与网下”“线上与线下”相统一,既要注重线上建设,又要注重虚拟和现实的结合,掌握互联网的发展规律,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沟通、资源共享、课堂延申、管理精细、活动组织、品牌塑造、阵地创建等促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直面解决两支队伍的当务之急及能力范围所及。具体而言,在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工作室、开办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组织联盟等形式,打通两支队伍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锻炼、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协同,为互相分享各自资源、断长续短提供条件,共同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与此同时,应本着“耦合为引,提效为靶,载体拓展”的原则,通过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媒体现代化、现代媒体矩阵化,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搭建的微信、微博、QQ、官方喜马拉雅FM图文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平台,连同辅导员携手共同建设微课堂、微访谈、微班会、微演讲、微培训等网络精品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注重“线上指导”与“线下教育”、“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线上治理”与“线下管理”间的联动,发挥网络思政育人的引擎作用,加强网络媒体队伍的培育与建设,打造“脱机自习”“读书分享日”“我眼中的思政”等一系列线上线下品牌活动,把新媒体宣传线上线下阵地建设作为连接和团结广大学生的重要枢纽来抓紧抓实。
4.强化机制保障,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作用发挥的呈现方式来看,其协同目标主要体现为:一显性教育目标。通过课堂授课、谈心谈话等直观操作的形式将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具有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教育成果的快捷性及教育对象的准确性等特征,通过确定的内容,借助精准施策的显性教育方式以达到直观的教育成效,有利于将学习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发现、总结学生直观的成长发展。二隐性教育目标。“00后”大学生主力军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感知和认同,易受暗示性信息、周边性信息的影响,在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通过采取教育方式较隐蔽、无意识性的隐性教育或基于显性教育成果潜移默化中的扩散、辐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01).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课题项目]2021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理论基础、现实语境与机制创新》(hnsz2021-10);2023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重维度研究》(Hnjg2023-1);海南大学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专项《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重维度研究》(hdsz2230)
[作者简介] 殷越(1994.10),女,汉族,山东临沂人,2017届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王坤阳(1985.12),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2012届硕士研究生,廊坊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