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教育活动当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全体幼儿,更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幼儿的发展更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中要把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家园共育作为推动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其中一环,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导致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存在的问题
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缓慢导致农村幼儿园的设施不完善,师资队伍不专业,农村幼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幼儿的祖父辈没有良好的教育观念,导致了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与家长之间联系较少
在农村幼儿园的离园环节,部分幼儿家长来接幼儿时家中还有农活,家长基本上从教师手里接过幼儿就快速领幼儿回家,着急回家继续干农活、做饭菜,不会跟教师有太多沟通。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等专业证书就应聘上岗,不了解什么是家园共育,不能意识到家园共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应该与幼儿家长沟通幼儿情况时不能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能意识到家园共育的教育意义,相互联系较少。
2.家长支持不够
相对于城市,农村高水平文化的家庭相对较少,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不会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事;有些家长在家务农,每天起早贪黑,来往地里干活,除了接送孩子之外,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给孩子交了学费,理所应当的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里有老师教,自己只需要提供孩子的温饱就可以;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抚养成人就行,至于孩子成不成才取决于孩子的自然发展,对于幼儿的发展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农村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依赖幼儿园,不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忽视幼儿的发展,不了解什么是家园共育环节,更缺乏对教师的沟通,对家园共育环节支持不够。
3.家长关注点偏离
农村大环境之下,老百姓们从古至今最关注一家人的吃饱穿暖等问题,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这种观念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农村老百姓心中。因此,在家园共育环节中,幼儿家长更多关注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活问题,幼儿别的方面的情况不涉及,有的家长甚至不会关心。在他们眼中,宝宝在幼儿园只要冻不到、饿不着、不闯祸、吃饱饭、睡好觉就行,剩下的不会特别关注,更不会主动跟教师沟通幼儿在园除基本生活问题之外的情况,哪怕教师主动提及,只要幼儿出现的问题不严重,幼儿家长也不会特别关心。家长与教师沟通内容片面化,家长关注点偏离。
二.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幼儿园和家长不重视家园共育环节
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环节的主体是幼儿教师,教师自身由于教育水平不高,不了解家园共育环节,忽视家园共育的教育作用,幼儿园也没有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导致家园共育环节中教师和家长联系不紧密,联系方式单一,沟通内容简单。幼儿园及教师不重视家园共育环节,让家园共育环节开展的不具体,不专业,无法展现出家园共育真正的教育意义,使家园共育环节流于形式。而幼儿家长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不清楚家园共育是什么,不在意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主动和教师沟通。幼儿园和家长都不重视家园共育环节。
2.幼儿园师资队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幼儿园在农村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将适龄儿童送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园开园,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适龄幼儿服务。而在农村,大多数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与学前教育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也基本不会选择留村任教,加之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少,工作量大,为了填补幼儿教师的空缺,农村幼儿园会招聘有留村需求的人员,甚至还会聘用没有任何教师资质的人员,这些人中大多数以中年人为主,年轻人很少。这就导致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达标,对工作的投入不够,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3.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家长的文化水平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幼儿父辈接受教育程度还能高一些,基本在大专和本科之间,而幼儿祖辈的文化程度就参差不齐,从小学到本科,每个层次都有。家长的文化水平越高,所能接受的观念就更全面,视野越宽阔,教育方式就越趋向于正确、科学。在农村家庭中,一般是祖父辈与幼儿生活在一起,祖父辈一起承担幼儿的教养职责,还有是祖辈与幼儿生活在一起,祖辈为教养责任主体的农村隔代教养。在农村,将孝顺长辈,不违背长辈的观点这一中华传统贯彻地更为具体,不论是哪种教养模式,幼儿祖辈的话语更为权威。即使是21世纪20年代,仍然有农村祖辈把不知从哪里寻来的偏方给幼儿使用,导致幼儿身心受到伤害的情况,而且不占少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幼儿的一些科学教育观念理解得不深入、透彻,有的家长仍带有封建迷信的思想育儿,不相信科学育儿。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理解家园共育的教育作用,因此也就不会和教师建立及时、频繁的沟通。
三.健全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的对策
1.幼儿园建立正式的家园共育环节模式
幼儿园要建立正式的家园共育开展模式,首先,以周或月为单位撰写家园共育的开展计划书,计划书中明确家园共育环节开展的时间、方式、人员,做好家园共育环节开展记录,从园长到教师要熟悉家园共育环节开展的流程;其次,建立家园联系方式,除了每日的入园环节、离园环节之外幼儿园定期要开展家长见面会或者家长座谈会,将幼儿家长召集到一起,就幼儿和班级的发展情况如班风、学风等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座谈会上与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经验,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还要定期家访,园长或教师到幼儿家中,深入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与幼儿的家人进行访谈,就幼儿发展情况与家长沟通,搜集幼儿发展的一手资料。最后,定期举行家园共育教研活动,就一段时间内幼儿园家园共育环节开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问题,查找原因,共同提出解决对策。
2.幼儿园提高师资队伍教育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幼儿园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幼儿园要完善园中教师资质认定,规定入职教师必须拥有教师资质,要求在园的教师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等职业证书;其次,幼儿园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家园共育环节开展的考核,检测教师掌握家园共育环节开展的水平;再次,幼儿园要邀请学前教育教育专家到园举办讲座,也可以参与线上讲座,增加教师专业知识,不断丰富教师开展家园共育环节的水平。最后农村幼儿园也要与城市幼儿园合作,了解城市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环节的方式、方法,吸收借鉴城市幼儿园家园共育成熟的经验。
3.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合作
教师与家长之间一定要加强相互的沟通合作,这需要双方互相努力。沟通交流应该是双方相互的行为,这种合作方式会更高效,对幼儿的发展更加负责。教师方面要通过面谈、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与家长沟通,教师要注意与家长的谈话的方式,用真诚的语态、亲切的语调、清晰的表达等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用得体、亲切的称呼缩短与家长的沟通距离,赢得家长的尊重。教师还要把握沟通的时序,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先谈一谈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对于孩子在园的进步表现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在园时的一些不好习惯或者行为,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让家长能够乐于接受孩子在园的一些不当表现。在沟通时要积极观察家长的情绪表现,不要着急,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做进一步的交流,这样沟通的效果会更加的高效。而幼儿家长方面也要重视与教师保持沟通,空出一定时间与教师沟通幼儿在园情况,对教师关心幼儿表示感谢,特别是注意要用尊重的态度与教师主动沟通,也可以与教师沟通自己的育儿方式是否得当,倾听教师给出的教育建议。
4.家长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长要明确幼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家长们最关心的吃喝拉撒睡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情况,而除了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之外,还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还有德智体美的发展,这些方面往往也体现在幼儿的五大领域发展之中。家长要舍弃一些不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正确认识孩子的全面发展,给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家长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理念和素养
家长要与时俱进,不管是幼儿的祖辈还是父辈,一定要舍弃旧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封建迷信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首先,在互联网上通过参与线上育儿讲座、观看教育专家发布的育儿视频等方式,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其次,积极参与线下学前教育专家的教育讲座,阅读教育类书籍,不断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更新科学的教育观念。家长只有丢弃不正确的、落后的教养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在育儿道路上才会帮助孩子发展得越来越好;最后,要明确自己的教养责任,不要逃避责任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时常倾听、尊重幼儿的想法,与幼儿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不管是幼儿园园长、教师还是幼儿的祖辈、父辈,在幼儿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才会更好地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家园共育才会发挥出最完整的教育意义,哪怕是在农村,幼儿也会得到全面发展,快乐成材!
参考文献:
[1]杨琴,宫敏. 西北部欠发达地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研究[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3(02):127-133.
[2]胡景迪. 谈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问题及家园共育对策[J]. 农家参谋,2022,(22):156-158.
[3]南瑞琪. 互联网时代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模式探索[J]. 农家参谋,2022,(22):165-167.
[4]安晓云. 基于幼小衔接的农村家园共育模式探究[J]. 甘肃教育,2022,(21):76-79.
[5]刘中一. 母职、儿童公共照顾与托育服务的政策意涵——女性主义相关论述解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22,(08):88-94.
[6]薛敏. 构建0-3岁托育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温州瑞安市的启示[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22,(06):53-55+59.
[7]杨明芳. 探析如何运用家园共育模式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J]. 当代家庭教育,2022,(13):16-18.
[8]周雯. 0-3岁婴幼儿家长对托育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姜伟秀(1996.01.02)女 硕士 助教 现任职于鞍山师范学院 主要做学前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