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白马藏族民间艺术在中职幼儿保育艺术教育课堂中的融入
摘要:艺术领域是“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五大领域之一,在此期间我们应该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 -载体引导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和创造美。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艺术课堂教学中引入白马藏族文化,不仅对促进“生幼”双生共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白马藏族;民间艺术;幼儿保育;艺术教育;文化传承
白马藏族俗称白马人,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秦汉时期, 白马人就生活在今天的四川平武、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一带古氐羌人生活区域。[1]过去数百年间,这个民族被称为“番”或者“西番”,直到1951年才归于藏族,称为“白马藏人”,学界又将其称为“白马人”。白马藏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尤其是白马民歌、舞蹈、工艺美术、民间故事等,均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保留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在中职幼儿保育艺术课堂中融入白马民间艺术文化,创新美育新课堂,传承民族文化,对中职学生和幼儿美育有着创新意义,也对增强“生幼”文化自信和民族大团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白马藏族民间艺术概述
白马藏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歌蹈、美术和生产生活习俗,虽饱经沧桑但至今仍保存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白马民间艺术主要包括酒歌、圆圆舞曲、跳曹盖、池哥昼等白马歌舞;百褶衣、沙尕帽、花腰带等白马服饰;刺绣、剪纸等民间美术,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白马藏族民间歌舞
白马民歌虽没有丰富的乐器和像普通音乐一样的概念,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和演唱风格。根据田野调查,白马藏族的民歌既有汉文化又有藏文化,民歌种类可以分为先祖流传固定舞曲、固定用途、固定歌词的勒歌类和即兴创作的生活歌曲两大类。白马藏族民歌也可以分为“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等几种。白马藏族民歌有对唱、独唱、齐唱等歌唱方式[2]。如“敬酒歌”,多见为“拥炉聚饮”场合,分为敬酒歌、盘歌、答谢歌三部分,除了除疲劳,增进友谊外,也是文化传承和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敬酒动作双手要高于头顶而且长辈的酒没有喝完就不能起身以示对长辈的尊敬,这种长辈的敬酒歌白马人称为“朝呆”。[2]
白马舞蹈,一般与“曹盖舞”、“熊猫舞”等相结合,是白马人最具民族特点和色彩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圆圆舞是伴有歌声的,据白马人自述,圆圆舞原有24种跳法,但现仅有6种跳法,大多已失传,圆圆舞没有年龄和性别的特点的规定,随着歌声踏歌,是白马人最喜欢的歌舞和娱乐方式;“熊猫舞”原本是白马藏族人原始的傩祭祀活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它的流传范围逐渐缩小, 现主要流传于九寨沟县境内。甘肃省文县“熊猫舞”的“分布区域为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的邱家坝、麦贡山、入贡山、强曲等几个白马藏族村寨中。”[3]“熊猫舞”主要表现熊猫的生活习性及各种动作,共有十二种舞步, 了解白马藏族文化的同时,了解熊猫原始生活的各种动作形态,十分有趣。
(二)白马藏族民间美术
白马藏族文化的综合特点,决定了美术与文化的一体性,白马民间美术就是其视觉形象化,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符号,也是解读和研究白马藏族文化的主要依据之一。白马藏族民间美术包括面具、民间绘画、剪纸、服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马藏族的绘画主要以宗教绘画、装饰性绘画为主,独特的工艺美术品和图案、色彩,担起了白马民族文化的视觉载体。
白马剪纸构图古朴、线条与形象朴拙,体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
陇南白马藏族的民族服饰, 是中华民族服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虽受藏族、羌族、汉族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如“百褶衣”,色彩艳丽、结构巧妙、装饰图案精美且富有民族文化寓意,将上衣和裙子自然结合,并且裙褶位于身后,褶数为24折,代表一年的24节气;“沙尕帽”是民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别致的造型,洁白爽朗的色彩关系,飘逸的白鸡尾羽装饰都充分体现出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坎肩”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普遍,但白马妇女的坎肩则以月亮纹、星星纹、太阳纹等独特的图案来装饰,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有白马“鱼骨牌头饰和胸牌”、白马藏族面具、白马刺绣等等。
(三)白马藏族民间故事
白马人没有文字,民间故事的流传都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是整个白马民众独特智慧的结晶,较为完成地保留了白马族群生活历史的记忆,是白马人民族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有创世神话、民族迁徙、民族英雄传说、动植物、民间习俗等故事内容,如《白鸡毛的故事》《老熊跌膘》等生动有趣。
二、在中职幼儿保育艺术教育课堂中融入白马藏族文化的意义
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的认知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影响。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艺术课堂教学中融入白马藏族等民族文化,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让学生传承、发扬和创新民族文化;二是以白马藏族文化为例,管中规豹、举一反三的,指导学生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开展多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在实际保教工作如何去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对培养“生幼”民族自豪感和道德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生幼”文化多元意识,提高“生幼”审美能力,实现“双生”共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白马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欣赏与表达(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做法
白马民间艺术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艺术欣赏与表现》(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早期学习与支持》《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探索前景,如:故事讲述、韵律、一日生活、幼儿游戏等方面。现以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白鸡毛的故事》为题材,初探白马民间艺术在《幼儿艺术欣赏与表达(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选择好题材和方向
1.故事题材尽量贴近幼儿认知和生活
我们在选择故事的尽量根据幼儿生活,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来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劳动类、动植物类、英雄人物类的故事,来培养幼儿热爱自然、担当勇气和劳动意识等。而宗教类、祭祀类等故事则不建议选择。
2.白马民歌尽量以幼儿感受和欣赏为主
白马民歌种类较多,民族特色性较强,音律和唱法对于幼儿来说较难。建议选择白马儿歌类的歌曲,让幼儿感受和欣赏。幼儿的生活和认知发展特点,像酒歌、山歌、宗教歌、叙事歌等题材的白马民歌则不建议选择。
3.结合工艺美术,开展幼儿绘画、剪纸新课堂
白马民间美术种类也比较多,颜色绚丽多彩,比较符合幼儿的审美需求。我们可指导学生,去引导幼儿通过欣赏白马服饰、花腰带、白马面具、剪纸等不同工艺美术品,让幼儿发现和了解白马色彩;指导幼儿选择白马色彩,去重构和绘制想象画,看看幼儿眼中的民族色彩;开展“剪纸新艺术”课堂,让幼儿去感受非遗文化。让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开展美育教育的同时,发展幼儿精细动作,促进幼儿早期学习。
4.紧贴幼儿一日生活,设计活动
指导学生将民族文化教育,结合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组织环节来设计,除听、说、读、画、唱等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开发白马游戏、白马体育运动等艺术活动,提升幼儿对白马藏族等民族文化的认识,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5.融合家园合作共育,音体美综合律动展现
在讲《白鸡毛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让幼儿和家长一起自主选择并动手绘制“白马面具”、插有白鸡羽的“沙嘎帽”、废旧物品“白马服饰”等玩教具,带入幼儿园,开展《白鸡毛的故事》律动展现活动。
(二)引导学生创编幼儿故事
白马民间故事受民间传说、民族迁徙和生活习俗等影响,内容多元,民族特征显著,所以选取适合幼儿的故事显得很重要。选择好民族故事以后,要引导学生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对原有的故事内容进行创编,帮助幼儿较快、较容易地了解白马藏族文化。
在创编故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查阅白马藏族文化资料、幼儿故事创编的要点和步骤,了解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和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的关联性;同时结合幼儿认知、幼儿语言、幼儿美育等特点,结合图文、实物等将故事内容进行简化创编,避免难懂生涩的词语,从而直观、生动形象地表述故事情节。
(三)引导学生通过实物、绘本等载体的配合,来展现故事情节
对于幼儿的认识来说,大篇幅的文字是不能被阅读和认识的,所以光有故事内容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绘本等形式来直观地展现故事情节。有以下方法:
1.白马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导入
实物的互动与故事情节的结合,真实的体验感最能引起幼儿对了解新知识的兴趣。色彩的语言总是能激发幼儿的五感意识,白马藏族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独特,多体现在传统服饰、民间绘画、民间面具等工艺美术品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在保教过程中,将白马工艺美术品实物引入课堂。指导学生讲《白鸡毛的故事》的同时,引导幼儿通过直接的观看、触摸、佩戴等白马工艺美术品的形式根植民族文化意识。如白马“面具”、“沙嘎帽”、“剪纸”、“百褶衣”等工艺美术品。“十二属相面具”中的动物面具运用的颜色是相对固定的,如龙面具主色用蓝色,虎面具主色用黄色,猪面具主色用黑色等等,不同颜色的动物面具被赋予不同的性格特点,体现出白马人的文化审美情趣和价值。萌凶而可爱的面具造型和色彩适合孩子们去感受白马民族文化。
2.绘本玩教具的导入
故事绘本是幼儿了解文化最直观有趣的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先讨论,提高幼儿的学习和认知效率的方法有哪些?可能学生会想到有图文形式、游戏体验、互动探索、手感体验等等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幼儿认知、行为、语言、动作等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故事绘本的形式,创新性引入互动式布绘本这种新型的玩教具绘本,让传统绘本动起来,让幼儿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来增强体验感,深刻而恒久的了解白鸡毛和白马人的故事,从而促进学生引导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互动式绘本
让学生发现传统绘本的缺点以后,引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心理和审美等特点,结合绘画与手工、环境创设等,设计和制作互动式布绘本,投放到幼儿图书区角。互动式布绘本可以让幼儿通过“五感”体验和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寓教于乐,帮助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养成阅读习惯。
比如:故事中的主角之一的白鸡,我们将白鸡羽毛用真实的羽毛来制作,在触摸羽毛同时设计白鸡的鸣叫声,让幼儿通过触摸、声音、互动等方式来真实的感受,激发幼儿阅读故事的兴趣。还可以设计制作“换装”、“系纽扣”、“系鞋带”等游戏,让幼儿认知不同的白马服饰,学习系鞋带、扣纽扣等生活技能,增强体验感的同时,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等。融合白鸡毛的故事,用互动式布绘本为载体,结合幼儿听、触、视、嗅、味的“五感”来设计制作新型互动式布绘本玩教具,让学生认识、传承和创新白马藏族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幼儿保育工作中去引导幼儿快速有趣的了解白马藏族文化,实现“双生”美育新课堂。
(五)岗位实践应用,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开展故事讲述
引导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幼儿园开展企业实践和岗位应用,将故事讲述、歌曲韵律和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进行结合,通过语言、歌曲、舞蹈、游戏等方式,向幼儿讲述和展现自制的白马藏族《白鸡毛的故事》的互动式布绘本,让课堂活起来。让幼儿体验新型美育课堂,培养幼儿阅读、动作、语言等能力,实现生幼“双生”美育。
参考文献:
[1]连玉銮.现代化进程中白马藏族的社会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 2005.3-4.
[2]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流传形式和主要特征-兼及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整理和研究的思考[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4:313-322+5-6.
[3]燕仲飞.甘肃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 (优秀论文集) , 2008.
[4]蒲向明.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作者简介:
孙代玉(1985-),女,四川万源人,讲师,主要从事幼儿保育、美术教育研究。李晓盈(1988-),女,重庆万州人,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陈美合(1986-),女,四川乐至人,讲师,主要从事幼儿保育、音乐教育研究。
刘 佳(1985-),女,四川达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幼儿保育、音乐教育研究。徐桥飞(1992-),女,四川成都人,助理讲师,主要从事特殊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年度白马人文化艺术研究专项课题“白马文化与中职艺术教育融合研究”(项目编号:BMR2022ZC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