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的研究

张绍伟 胡力
  
清川媒体号
2024年4期
四川兴蜀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随着城市扩张,土地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多方面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文章分析了城市扩张与地质灾害、土地开发与滑坡、城市建设与地下水位等方面的关系机制。为解决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城市规划、科学的土地利用监测、生态防治手段以及公众防灾意识与应急响应机制等对策。通过深入研究和采取相应措施,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同时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为城市安全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地质灾害易发性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与之伴随而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与改变,使得原本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一变化不仅涉及城市扩张,还包括了农村向城市的演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引发了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以期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降低灾害风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城市扩张与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使得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城市化引发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的开发、建设、改建等活动,这些变化对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机制

(一)城市扩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然而,这一过程往往与地质灾害的频发紧密相连。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土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山区,大规模的平整和填土造地活动使得原有的地质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加大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城市规模的增加相伴随的是人口密度的上升,使得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风险和损失更加显著[1]。城市扩张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紧密关系凸显了城市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地质风险评估,以便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保障居民的安全。

(二)土地开发与滑坡、泥石流的关系

土地开发在城市化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山区的大规模土地开发。然而,这一过程往往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其中最为突出的包括滑坡和泥石流。山区地质体本就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使得地势失去稳定性。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刺激如降雨的作用下,原本稳定的地质体易发生崩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因此,土地开发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寻找一种平衡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模式成为城市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建设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城市建设中的人工材料使用和地下管道系统的建设对土壤透水性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改变地下水位。这一变化可能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高地下水位的情况下,滑坡、坍塌等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大量的水泥和沥青等人工材料不仅减少了土壤的自然透水性,同时对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城市建设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凸显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水文地质条件,以确保地下水位的平衡,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手段,对于维护地下水位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三、城市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一)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用地政策

在城市规划中,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至关重要。合理规划应基于充分的地质勘测数据和风险评估,避免将大规模建设安置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以降低潜在的灾害风险。科学的用地政策是实现合理城市规划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限制对山区的过度开发,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从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结合规划和政策,城市可以在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居民和基础设施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为可持续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综合性对策不仅有助于降低城市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还有助于建设更为安全、稳健的城市环境。

(二)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监测体系

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监测体系是城市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措施。实时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是及时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测精度,实现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全面掌握[2]。这种全面监测体系有助于及早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城市规划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城市发展需求,还需基于对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监测体系通过数据反馈,为规划提供实时信息,使城市能够在变化中灵活应对。

(三)采用生态防治手段

在城市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中,生态防治被视为一项关键而可持续的手段。采用生态防治手段旨在通过恢复植被和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稳定土壤,减缓雨水流失,还能有效防范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城市能够建立更为健康和强大的生态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水土保持工程是生态防治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合理的水土保持结构,如梯田、护坡、防护林等,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侵蚀,从而有效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生态防治手段强调以生态为基础的方法,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使城市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更具抗灾能力。通过采用生态防治手段,城市能够在自然与城市化进程中取得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防范。

(四)强化公众防灾意识与应急响应机制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建设,更需要注重公众的防灾意识。通过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可以使居民更加了解潜在的风险,培养自我防范的观念[3]。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相关培训、演练等,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响应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这一全面的防范措施将使城市居民更能够在灾害面前保护自己和社区的安全。

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总结: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研究揭示了复杂而深刻的相互关系。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土地的大规模开发改变了原有的地质平衡,引发了多种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为有效缓解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城市规划、科学的土地利用监测、生态防治手段以及公众防灾意识与应急响应机制等对策。这些对策旨在平衡城市化进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城市化与地质灾害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中的地质风险,为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梅乐,马星,连鑫龙,等.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23(005):032.

[2]赵美龄,郝利娜,许晓露,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2(002):037.

[3]刘阳等. "评价单元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2.35(2022):15536-1554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