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提质增效”

高姗姗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8期
吉林省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 130000

摘要:地理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科目,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双减政策掀起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需要初中地理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双减精神,从课堂教学减负、提质、增效出发,对习以为常、无效低能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构与创新,减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和投入,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降反升。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提质增效”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地理;提质增效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点,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双减是一场教育重大转型,双减的目的也并非简单为学生减负,而是对不良教育环境和教育乱象进行纠正,将教育的焦点重新回归到学生本身,聚焦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核心素养生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立足“双减”政策,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一、传统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老师在课堂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即可。不论是什么知识内容老师都统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单纯依靠口头讲解、黑板画图的单一教学方法加重了地理学习的枯燥性,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自然学习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甚至为学生留下了初中地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印象,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二)作业类型单一

当前初中地理课后作业主要书面作业为主,主要依靠练习册习题和教材课后习题,其中不乏重复性题目,作业量大,重复率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为学生带来不小的作业负担,却并没有发挥出课后练习预期的教学效果,导致地理课后练习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衍生出抄作业的不良问题。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提质增效”

(一)加强课堂活动

一场默契的师生互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别扮演四大区域。老师作为旁白,增强和学生的互动。老师问其中一组学生他们属于哪一区域,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他们所处的区域具有哪些特点,再由其他三个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在这样一堂互动性非常强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对四大区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在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而这种互动性很强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开小差的情况。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我国所有的省级区域,包括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内,一共有34个。让学生记住我国的省级区域的名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外,还可以在课后服务活动中通过地图拼图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加深记忆。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拼图比赛,不仅让学生享受到比赛的乐趣,还通过游戏加深了对中国各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以及具体位置的记忆。

(二)优化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老师进一步改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校外培训机构受到强大冲击的背景下,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概率降低,由此教师更要全面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没有家长检查作业、不参加频繁考试、没有大量课后作业的前提下,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摒弃以前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单一模式,在课堂上展示出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形”时,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风景图片和介绍国家地势地貌的纪录片片段,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使其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辅助效果,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多媒体播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加以总结整理,如此便会让学生对典型的地势地貌有深刻的记忆。

(三)多样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既是老师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与素养的重要途径。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压减课后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来落实减负、提质、增效的双减精神,减少低效的题海训练,用多样态生动活泼的作业实践来提升学生课后练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实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后作业环节完成课时学习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满的学习收获。以“工业”这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活动探究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工业分布以及发展情况,结合实际工业案例来深入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使学生能够运用课上学习的地理知识来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自主发现当地工业分布规律。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知识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有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资料,通过查询、分析、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成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良好教学效果,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结语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使减负与增效形成统一,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来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地理老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要在课后用心设计作业,使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学生能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莹莹.“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12).

[2]严青芹.“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10):56-5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