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星堆博物馆资源融入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路径探索
摘要:我国作为博物馆资源丰富的大国,地方博物馆在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院校越来越看重博物馆资源在各科教学中的作用。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展教并重”,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然而,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利用地方博物馆资源,有机地融入通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巴蜀文化等地方文化意义深远。本研究旨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探索高职院校在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融入本地博物馆资源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三星堆
一、博物馆教学沿革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简称ICOM)对“博物馆”进行了定义,后来该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被普遍视为国际标准。2007年的定义认为,博物馆是一个非盈利,永久性的机构,服务于社会和社会发展,向公众开放;以教育、学习和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交流并展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人类遗产及其环境[1]。根据其定义,“教育”放在了博物馆的首要目的。202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有所变化,认为博物馆是非盈利,永久性的机构,服务于研究、征集、保护、阐释、展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对公众开放,可及且具有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运营与交流合乎伦理道德且具有专业性,以及在社区地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思考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2]。两相对比,新的定义更加强调博物馆的公众属性,而教育逐渐从目的变成了更强调沉浸感的体验。
“沉浸式”教学起源于加拿大,该概念引入我国后由语言学领域逐渐也被其他学科采用。沉浸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情境营造、实物观摩”等方式来实现[3]。而博物馆作为这样的空间,能为身处其中者提供不同的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博物馆在美国早在一个世纪前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4],在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的理念中,行动本身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中强调“在做中学”[5]。日本教育体系中,修学旅行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文化传统、历史等进行学习[6]。尽管学生在学习表现上各有千秋,通过实际去“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7]。
在互动教育法方面,博物馆作为教学资源,其展品与参观者产生了互动,参观者和展品在这一过程中均被改变。展品本身并不具备意义,意义亦不存在于参观者一方,而是形成于参观者和展品的互动中[8]。舒茨认为,知识具有主体间性,并在观点互动、知识的社会根源、知识的社会分配等方面体现,与胡塞尔的理论相比更强调互动[9]。而在信息传播方面,每个信息接收者都要进行编码、译码、释码[10]。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参观者基于其既往经历,如何“阅读”展品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是互动过程[11]。这一教学方式在展品、博物馆一方和观展学生的互动中最终完成。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针对教学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实践平台,对博物馆的教学内容、活动、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方式、馆校合作机制、师资联合培养等各方面提出了意见。然而,《意见》聚焦于中小学,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该如何融入博物馆资源,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却极少提及。
二、高职院校中博物馆教学融入通识类课程的现状
通识类课程的名称来自西方课程设置,称为“Liberal Arts”(以下简称为LA)。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一直饱受争论[12],学生认为对实际职业技术发展无用,学校课程设置也不太完善[13],且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辍学率高,目标难以达到等问题[14]。LA课程在一些具体科目的教学中,因其固有的对批判性思维的强调,提高人际沟通技能,社会责任的培养,成为职业培养中必备的课程[15]。
国内目前公共课程集中于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品行等层面[16]。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公共课程,其技能方面的提升培养主要以英语类课程为主。就传统文化类课程而言,大多数公共课程教育探索将传统文化教学与思政类课程相结合,将之视为思政课的方法,有研究亦将地域文化学习融合在思政课程之中[17],虽不失一种教学新的方式,却忽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优秀地方文化本身作为一门课程应传授的知识应达到的教育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结束了之前的学习,步入高等职业院校,接受技能学习,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提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刻不容缓,而其课程如何融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符合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则是需要探讨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知能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共同形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而基础课程尤其是文化课,“直接促成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形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核心能力[18]。
对于传统文化类课程,职业院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设置本校课程[19]。然而除了传统的“校企合作”,没有对课程改革进行具体阐释。三星堆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阳广汉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将三星堆博物馆资源融入传统文化类课程必不可少。目前虽有不少学校将博物馆资源融入教学中,但大多数集中于中小学,针对高职院校的博物馆资源融入教学的实践较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考虑亦较少。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时突出技能和实用性,理论教学应适当融合实践内容,突出实用性,让知识浅显、有趣,易于接受,知识积累更多在实践中获得;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利用多媒体平台,网络课程资源丰富课堂,除了教材之外,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更为丰富的内容[20]。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传统课堂更应对其进行全面综合使用。以三星堆博物馆资源融入传统文化类课程,将博物馆的综合性扩散到实际通识类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博物馆资源如何在高职院校融入,如何倡导实践的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却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目前对于博物馆教学融入课程的路径,大多数侧重于论文写作、博物馆参观这类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和学习,很少涉及职校学生的特点。而三星堆博物馆资源融入高职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路径则更少,更多集中在中小学美术课的探索(吴旭东,2018)[21]。
三、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及需求
虽然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有一些共性特征,但就本校学生而言,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不仅由于其所学专业、学校定位,还与学生的自身意愿有关。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主要针对正在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已毕业学生接受了详细的受访调查。这些都旨在了解学生对于三星堆博物馆和巴蜀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以及课堂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本地文化的影响。
(一)问卷设计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针对在校且正在上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形成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所处年级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学生对三星堆博物馆的了解意愿。三星堆博物馆作为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自身拥有丰富的资源。本部分设有两个问题,“你是否去过三星堆博物馆”“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想去三星堆博物馆”。通对学生去博物馆意愿的调查,了解学生本身对三星堆文化是否感兴趣。
第三部分,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了解情况。本部分设有三个问题,“你对三星堆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通过课堂,你是否对三星堆及巴蜀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课堂学习,是否感觉增加了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反映学生对本地文化的前期了解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情况。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愿。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之外,学生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上的需求,存在哪些需求,是本部分设计的目的。本部分设有两个问题,“在课堂中你想如何进一步了解三星堆文化”“以下哪些(活动)是你想尝试的”。
第五部分,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自主选择意愿。本部分设有一个问题:“你对什么样的课程更感兴趣”。通过该问题,了解学生对通识素质类课程和不同专业课程的偏好。
第六部分,提示问卷结束,对问卷参与者表示感谢。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本地博物馆资源在传统文化类课程中的融入路径,而大多数研究对学生意愿方面了解并不确切。因此,本问卷对学生的意愿做出一定了解,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网站发放问卷,由教师对授课班级发放,且避免问卷在同一个终端上的反复多次填写,有效保证了结果的真实、准确和科学。
本次问卷剔除无效问卷猴,回收有效答卷为761份,完成率占92.69%。
(三)调查数据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为2022级,占比98.8%,仅有少数学生为2023级(0.9%)和2021级(0.3%)。
对于是否参观过三星堆博物馆,83.7%的学生表示没有去过三星堆博物馆,仅有16.3%的学生表示曾经去过。对于未来是否愿意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大多数学生(69.1%)表示有意愿前往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有14.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就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了解情况而言,21.9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3.59%的学生表示对三星堆文化有少量了解,4.2%的学生表示了解不少,仅有0.26%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通过课堂学习,93.82%的学生表示对三星堆及巴蜀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90.28%的学生表示增加了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
对于教学方法来说,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三星堆文化的方式中,最希望通过小组讨论、辩论(60.6%)进行了解,37.6%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学了解,而自我、小组展示占28.1%;除此之外,还有学生选择通过表演创作等任务来了解,以及个别学生希望能实地考察,来进一步了解三星堆文化。学生最希望尝试的活动为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占85.9%;体验三星堆考古或青铜器制造,占52.7%;还有不少学生选择尝试创新型任务发挥自我创造力(27.07%),成为三星堆讲解员(19.05%);但仍有学生表示不想尝试。
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选择意愿而言,44.94%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课程更感兴趣,40.21%的学生表示对通识素质类课程感兴趣,14.85%的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感兴趣。
(四)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三星堆博物馆和巴蜀文化的了解较少,但对于参观博物馆和进一步了解三星堆及巴蜀文化的意愿较高。课堂学习有效帮助了学生的知识增长和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学生希望通过以多种方式了解三星堆文化,并且对于走进博物馆参观和体验三星堆考古或青铜器制造等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课程选择上,学生们对通识素质类课程和本专业课程更感兴趣。这些结果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融合路径,且能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相关课程和活动。
四、路径探索和策略
通过本校既往传统文化类课程授课情况,对已毕业学生的追踪访谈,结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从多种路径进行路径设计。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既往教学中,极少有课程专门针对三星堆及巴蜀文化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三星堆及巴蜀文化作为例子,出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这也就导致了所涉内容较少,内容过于笼统概括,学生对本地优秀文化了解不深。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课程内容而言,通常其章节内容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哲学、文学、工艺、艺术、节庆等。各部分所涉内容大多全面广泛,但针对性不强,且极少专门涉及地方优秀文化。
针对这一问题,在课程改革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代表三星堆及巴蜀文化,特开设为课程,以地方文化入手,从学生最为了解的生活和文化作为出发点,深入了解地方优秀文化,从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的特点,重新安排教学版块,主要为:巴蜀文化总论、巴蜀文化的早期表现、巴蜀文化的具体表现;各版块包括巴蜀文化总论、交流与发展,三星堆文化,艺文民俗等具体内容。
对于正在开课的学生来说,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后的课程,对本地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也增强了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般而言,通识类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而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强调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适当融合实践内容,从“学什么”转变为“如何学”,更符合学生的普遍特点。
1.任务驱动法——文创设计
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通常强调由问题和任务驱动,学生培养自主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三星堆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完成文创产品的设计,并在设计完成后向全班介绍产品,并尝试进行产品推介。
整个任务分为三个步骤:
在课堂讲授中,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文物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历史、外形、符号及其含义等。同时,教师应详细对文创产品及其设计过程进行举例说明,并利用三星堆博物馆官方网站的文物展览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做任务是什么、怎么做,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有什么。
任务发布时,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需要有前期考虑,并对任务进行详细要求,比如对原创性进行相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若有问题,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任务完成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环节和空间,对设计展示环节进行要求,比如学生可根据产品发布会、拍卖会、直播间等场景进行展示设计。
由于通识类课程的重心并非学生的绘画、制作能力,而是创新、逻辑、能力展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与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目标区分开来。
2)教学成果
以本课程学生已递交的约780件产品设计为例,大多数集中在实用器具的设计,比如文具、器皿等日常用品,部分集中于首饰、服饰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基于三星堆文化设计游戏武器、塔罗牌图案设计、故事写作创作,也有学生将三星堆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尝试对不同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
针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本研究对四名已毕业学生进行了访问,向四名受访学生提出同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三星堆的文创作业,你觉得困难吗?这样的作业是否让你对三星堆有了更深的了解?”
问题2:“如果现在有机会改进自己的文创设计,你会怎么来设计?”
受访学生1:
“有(更深的了解),作(做)人形面具。关于他们宗教文化板块,所制作的东西的用途和意义。当时上课感觉难度系数还尚可,都是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的完成的,很有意义。”
受访学生2:
“我觉得困难。设计文创需要对三星堆文化一定的了解,对市场需求也要做一定的调研,最重要的是还需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对于我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样的作品是有更深的了解。例如在某一堂课上,老师展示出了一些文创作品,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件礼服。里面有神鸟元素和三星堆纹饰,后来我为了了解更多,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三星堆的纹饰,更加深入学习了三星堆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
“想设计一款以三星堆文化为主题的的马克杯。在杯身上运用三星堆文物中的经典纹样和造型元素,如鱼凫纹、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以精美的线条和图案进行重新设计,使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相融合。杯底的文字用古蜀人的象形文字,传递三星堆文化。杯盖顶部设计一个小小的青铜立人像,可以做成卡通或者Q版的,既可以作为手拿把玩的小摆件,也可以作为装饰,增加使用的趣味性。作为三星堆的发源地,也要加上独属于四川的地方特色。可以在握把那里加入竹编元素,变现出竹子的纹理和质感,使杯子具有地方特色。”
受访学生3:
“对于这个作业,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会根据网上查找的资料结合我所眼见的真实感受来设计。”
受访学生4:
“不难,三星堆文创作业主要是小组形式完成,集思广益更能让三星堆文化风格更生动的展现出来,也让我对三星堆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我们把像火锅的炊具做成火锅的锅以及做成了手机壳,让我们对这个炊具的造型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手机壳的元素不再单一化,可以让形象更具体,比如不局限于炊具的设计,可以将青铜像打造成‘偶像团体’,再放在手机壳上,使手机壳更具有文化影响力。”
从已毕业学生的反馈中不难看出,该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课堂讨论法
绝大多数学生(60.6%)在问卷中提到偏好小组讨论、辩论,已毕业的受访学生也提到了类似的意愿。
受访学生2:“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提高思想能力和欣赏能力,……”
受访学生3:“让台下的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可以给每周的课一个主题,让大家按照学习小组一起围绕着主题讨论,并且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探讨结果。”
受访学生4:“让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并举手说出自己的观点,观点的不一致性让整堂课程更深刻。”
由于三星堆文化考古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中,所涉内容不少仍在探索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不同主题或内涵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小组间辩论,从而进行探索的空间较大,可以较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博物馆参观
大多数博物馆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局限于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但就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而言,学生仍需要前期对博物馆藏品有所了解,教师需要对博物馆教学进行设计,做好前期准备、任务布置、重点展厅展品路线规划、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总结等,才可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三)馆校合作
目前在通识类课程的教学资源方面,馆校直接的合作几乎没有,教学中需要从官方网站上了解相应内容,对于开设有本地文化课程的学校而言,则需要更多的权威出版内容,避免教师在准确把握三星堆文化的知识上出现偏差。这对教师教学、学生自学都存在不少挑战。
有学者提出,馆校合作中博物馆应满足学校教学的多元化需求,落实藏品版权中“合理使用”的规定,学校可更好利用藏品资源,加强人才建设机制等[22]。虽然现在三星堆博物馆已有招募学生讲解员等活动,但涉及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所需资源及合作方面,还进行得较少。而且在教学成果转化方面,也有赖于馆校之间进一步密切合作。
参考文献:
[1] ICOM.The museum definition: a fact sheet.2020.
[2] 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Statutes.2023.
[3] 张娟. 基于高校博物馆的艺术概论“沉浸式”教学探讨——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4] George E. He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Museum Education: Anna Billings Gallup and Louise Connolly[J]. The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006.
[5] 赵宗孝. 论杜威进步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及其意义[J]. 甘肃高师学报,2003.
[6] Midori Matsuyama. The U. S.-Japan Intercultural Collaboration in Action : An Observation[J].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Bunkyo University,1993,1.
[7] Shiri Noy, Megan Hancock. Teachin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ocally: Using Museum Collections to Ground Students’ Learning[J]. Teaching Sociology, 2021, Vol. 49(1) 32–44.
[8] Petra Hansson, Johan Öhman. Museum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public pedagogy[J].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22, Vol. 21(3) 469–483.
[9] 乔治·瑞泽尔, D.J.古德曼. 古典社会学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1] Petra Hansson, Johan Öhman. Museum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public pedagogy[J].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22, Vol. 21(3) 469–483.
[12] Michael Lind. Why the Liberal Arts Still Matter[J]. The Wilson Quarterly,2006.
[13] William M. Sullivan, Matthew S. Rosin. A LIFE OF THE MIND FOR PRACTICE: Bridging Liber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J]. Change,2008.
[14] Everett Egginton. Is Vocational Education Meeting Its Objectives?[J]. The Phi Delta Kappan, 1978.
[15] Kirsten Rodgers, Barbara Funke, Darson Rhodes, Kelli Brown, Carol Cox. The Role of the Liberal Arts in Preparing Health Education Specialists[J]. Pedagogy in Health Promotion, March 2017.
[16] 谢欣. 地域传统文化视角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对策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
[17] 谢欣. 地域传统文化视角下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对策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
[18] 徐光华.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9] 蒋郁葱, 罗小红. 新时期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J]. 文化产业半月刊,2019.
[20] 方健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9.
[21] 吴旭东. 带得走的“三星堆”——普通高中艺术工坊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卷二),2018.
[22] 刘阳. 博物馆藏品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现状、瓶颈及对策[J]. 东南文化, 2023.
(本文系德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项目“三星堆博物馆资源融入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路径探索”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