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陈灿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59期
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必须将历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如此才能使他们对历史的发展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深度学习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鉴于此,文章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旨在为相关教育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

就我国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仍然缺乏正确的认知。这种思想的出现也导致他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难以从正确的角度构建历史课程体系,也就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

(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刻板单一

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往往将教学重点一味地聚焦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以往“填鸭式”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教师将自己视为班级中的主导者,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背诵上,很难产生理性的思辨能力,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师的文化底蕴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有效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先转变自身固有的刻板理念,不断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如此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

比如,学校管理者可以适当干预,如定期组织本校历史教师参与相关的学习培训或专家讲座,使他们能够逐渐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多阅读一些我国传统的文学著作,如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丰富多彩的唐诗宋词、绚丽清新的元曲小令等,这样才能够不断充盈文化底蕴,才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运用独特魅力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绝佳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时,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要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勿夹杂个人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巧用传统文化进行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工作,它的成功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课前导入,以促使所要教学的文化内容更好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高中历史教材中涵盖的知识内容,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说,都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必须不断地厘清与记忆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为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便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用符合时代的观点和语言阐释历史,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并且,历史教学是要为大局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魅力所在,进而不断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与历史研究态度。

(四)丰富传统文化的课堂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般来说,高中生往往面临着比较沉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总是一味地让学生通篇阅读历史教材,学生就会逐渐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失去耐心,最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对历史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与厌学心理。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结合学生在此阶段的认知特点,丰富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历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可以更好地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有力支撑。

(五)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从来不是简单地记住其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而是能够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人文教育,承担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更广阔、丰富的机会与平台,从而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逐渐将学到的各种知识内化为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知能力。

比如,高中历史“中古时期的亚洲”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中古时期的亚洲所处的时空环境,并抓住其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和历史核心素养。而就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各个方面,既包含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诗歌、戏剧、音乐、书法、绘画等内容,也包含建筑、中医、服装以及饮食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内容。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与消化本课内容,便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从而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对自身的了解,分别讨论在中古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有何异同之处。同时,小组中也要选举出一名学生负责相关记录,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地分享与交流,最终得出有益的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对高中生的学习与成长都发挥着独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要与时俱进地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如此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新勇.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以统编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21(03):161-165.

[2] 林立雄.发掘传统文化活动新价值开拓高中历史教学新思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1):132-1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