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摘 要:以大数据、算法、算力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方面面,传统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受到了挑战。本文旨在探索如何促进人工智能时代新的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结合,进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智媒体环境下遇到的现实问题、基本演变规律、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现有的理论方法和逻辑框架,构建起符合教育客体的成长规律、个性特点和接受习惯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而满足教育客体的精神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新时代已经到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19 年,习近平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其他工作的生命线也深受着人工智能发展产生的影响。话语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诠释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媒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由观念倡导向意识形态权力跃升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认不认可、传播效果强不强,关键在话语。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解和话语效应离不开语言表达与时代语境的有机结合”[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怎么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新技术,抢占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新挑战
1.各种思潮的猛烈冲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智媒体的快速发展,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在网络各种平台快速传播,青少年生活已经牢牢与这些信息捆绑在一起。各种文字、视频、图片信息在b站、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这些信息数据自带发布者的网络话语和价值内容。一些别有用心的群体和西方敌对势力居心叵测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散播和发布一些扭曲的政治观念,如“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优势论”“中国威胁论”等等。信息数据世界泥沙俱下,多种的错误偏颇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思想政治话语信息共存于网络空间。青少年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扣好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极难分辨网络话语的传播实质,价值观也极易造成混乱,从而迷失方向,落入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不良群体的意识形态渗透圈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海量数据的稀释消解。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环境封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呈现出的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教育主体凭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掌握,把握着思政话语体系的主导优势。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换代,青少年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同时,随着QQ、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任何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麦克风和发言权”,教育客体话语表达渠道得到很大的拓展,可以平等、自由自在的展示自己的想法,表达个人的意见,甚至对教育主体的话语内容提出质疑和不满。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集组织、发动和实施于一身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话语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挑战,主体地位渐渐消失弱化。
3.强势算法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现象指“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信息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信息茧房’之中”[4]。各大开放网络平台在资本逻辑支配下以获利为主,以争取最大限度的阅读量和点击量为目的,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空间中,强势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常常推荐伴以醒目标题,空洞、肤浅且带有戏谑化倾向的表达内容,没有正能量且无价值。大部分教育客体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浏览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看到被强势算法刻意推荐的表达内容,而教育主体所要表达的话语内容因枯燥乏味被无情的忽视和排斥。这种强势且冰冷的推荐算法取代了教育主体对于思想政治话语权的把控,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主导模式被打破,自上而下的灌输失去了效果,教育主体处于失声、失位、失语境地,话语权威坍台。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新特征
1.教育主体主导性弱化。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作为主体主导着整个施教过程体系。基于算法、大数据、5G技术的网络平台打破了这种单向度、自上而下的传统灌输方式和话语体系。开放的网络平台、海量的信息数据,教育客体可以通过多个电子终端随时获取感兴趣的内容。由于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的收集,算法的定向分发,教育客体可以随时获取各类适时信息,在各种开放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与不同社会群体进行感受交流,多维度思考和了解各类社会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话语体系。同时,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伴学平台主导着教育客体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有些不利于教育客体成长的信息影响教育客体的“三观”的树立,超出了教育主体的掌控范围和预期,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正渐渐弱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随之削弱。
2.教育环境复杂性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的元素交替出现,多元形态衍生,教育环境复杂性加剧。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智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基于不同技术支持的虚拟环境相互交替,以传统学校、教室为主的环境转向了人工智能为主的虚拟网络环境。教育客体获取知识和学习文化的环境更加开放自由,教育环境随着虚拟环境的变化进行了一些自主调整,构筑更适合促进学生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新生态。各类群体在资本驱使下都想掌控话语权,依托各种开放平台发布信息,获取更大的关注度,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正在一步步被消解,从而失去对话语权的掌控。教育客体获取的数据信息杂乱,以及多元化的观念和思潮挑战着道德观念正常形成,如果不及时梳理和引导,将会影响教育客体对真善美的认知,导致错误观念的极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随着环境的变化,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重构差序格局,贴近教育客体的学习、生活,以期适合教育客体接受范围。
3.教育数据海量性泛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媒介使用非常低廉和方便,QQ、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信息发布平台拓宽了话语传播载体,信息转发机制使得数据呈现裂变式增长,教育客体获取的教育数据的非常简单和方便。海量的数据充斥在教育客体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数据也淹没其中,由于其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加之教育客体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碎片化的娱乐信息以及自由表达话语空间降低了沟通的障碍和成本,以获利为目的的资本商迅速掌握了话语权,导致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丢失时代高地,丧失了在教育客体中的主导话语权。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主体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重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
三、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新路径
1.创新工作方法,开辟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思路。立足“大思政”工作格局,从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话题设置、规范管理等方面同向发力,提升思政教育主体的话语治理能力、丰富思政教育话语的传播载体、培养教育客体的法律和规矩意识、引起教育客体的思想价值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围绕教育客体的成长学习生活中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现实需求,重置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将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历史文化等话语元素厚植其中,从全员、全程、全方位出发,开辟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路,筑牢教育客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创新转换机制,激发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活力。通过智能算法的大数据聚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话语空间的内容就某一话题产生关联并组建类型化交流网络[5],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共同话语圈,实现相对高频度有效交流与沟通。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可通过抖音、腾讯会议等网络直播平台,邀请社会各界、各领域具有代表性人物从各自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云课堂,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拓展算法匹配空间,扩大相关栏目或推送范围,同时利用视频、图片等新载体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爱国情怀、科学知识以及学习生活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话语内化为对教育客体的引导,重塑积极的“三观”,在整个直播过程中释放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活力。
3.创新协同方式,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效。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收集、整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下关注的新兴文化与事物,吸纳来自不同社会行业、社会领域的优质话语资源,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层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各类场域的实际影响效力。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6]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渗透到教育客体的学习、生活等物质与精神多个方面,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来推动,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力量形成合力,协同配合。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算法可以收集和挖掘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文化要素和话语资源,利用开放和自由的网络平台,协同各方的力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吸引力和实效性。
4.创新要素主体,强化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供给。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与生态场景构建,把大数据、算法、自主学习等人工智能实体化要素纳入话语构建“工具库”,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建构过程。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利用大数据的强大的收集和分析功能,采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历史事件,通过算法的有效分析,建立教育客体饶有兴趣的知识图谱,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重要问题分解成菜单式的学习条目,用贴近生活、学习的话语体系,精准的推送给不同的个体,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精准供给。
5.创新传播核心,优化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出发,引导教育客体以人民群众的多元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导向,坚持传统与现代、学理性与通俗性、官方与民间相耦合,打造符合时代要求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话语体系构建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面向教育客体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将网络流行及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融入到思政教育教育实践话语体系中。可以利用算法优势优化相关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能启迪成长、滋润心灵,又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牢牢占领其人工智能时代多元话语形态的高地。
6.创新队伍建设,掌控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威。思想政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思政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要重点围绕“话语主体、话语语境、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言说方式以及话语效果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话语有机系统”[8]。作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时代特征背景下的思政教师队伍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话语及行为背后的所折射出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教育客体感兴趣的话题,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校园生活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用贴近生活的大众化思政话语,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思政教师队伍在施教和实践过程中的话语权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空前的激烈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和不怀好意的群体想通过他们的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企图打破我国的发展计划。面对复杂和严峻的形势,在以大数据、算法、算力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参考引进有利于自身文化发展的西方文化元素,并融合网络平台流行话语,结合健康乐观的校园文化,缔造先进话语内容,构建起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积极有效的实现话语内容的正面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 人民日报,2019-05-17.
[2]李洁.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算法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 3) : 84 - 8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06-08].
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eqid=f6246b3300078b280000000364979437
[4]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富旭.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1(04):85-89.
[6]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03-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8]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及其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4(7):55-59.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智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2C44);
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1C0819)
杜毅(1984-),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政工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