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课”背景的初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路径研究

郝长领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68期
济宁经济开发区疃里镇第二中学 272415

摘要:在21世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本研究在“大思政课”的背景,探讨了初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活动化与实践化的教学方法,情境化与情感化的教学策略,以及跨学科的协同教学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和有效的方法,使初中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支撑。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年来的国家政策,本研究希望为我国初中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课,初中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与信息化的进程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在我国,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具备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大思政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程,它强调在所有课程中都融入思政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程,而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产生初步认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念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青少年面临的思想挑战和困惑也与日俱增,传统的思政课程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如何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探索初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成为了本研究的核心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初中思政教育提供一种更加系统、全面和有效的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支撑。

本研究将首先解析“大思政课”的背景和特点,然后分析初中思政课程的现状,接着探讨课程思政的定义与重要性,最后提出初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

一、“大思政课”背景解析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大思政课”这一概念,意在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下将对“大思政课”的背景进行深入解析。

(1)“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与含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学生面临的思想挑战和困惑与日俱增。中国的教育者和决策者意识到,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思政课”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思政课时或内容,而是要求所有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都能够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大思政课”在我国的政策支持

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在多个文件和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中,如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都明确要求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初中思政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保守性

在多数初中阶段,思政课程的内容大多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围绕历史、道德和法律等方面进行教学。这种内容设置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政基础知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当下社会实际、青少年心理发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的新问题紧密结合。例如,面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和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难以完全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尽管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提出了多种教育改革的措施和建议,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依赖于教材和教师讲授的情况。如此一来,学生很难在思政课上获得真正的思考和互动的机会,课堂变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3)与社会实际的脱节

虽然思政课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观念,但在现实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例如,面对我国日益加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传统的思政课程中很少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上存在盲区。

三、初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

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初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受到了“教条”的标签,让许多学生觉得距离自己的生活过远。因此,如何在课程中进行有机融合,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当下的教育现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成为了教育者们所思考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上。例如,可以将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反腐斗争等与社会实践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内涵。此外,可以引入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活动化与实践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效果。结合中国的“红色教育”背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如井冈山、延安等,使他们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深化对思政课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农村支教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3)情境化与情感化的教学策略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可以设计一系列情境化的教学案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精忠报国的岳飞精神”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4)跨学科的协同教学

鉴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点,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科学等进行跨学科的协同教学。例如,当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到清末的洋务运动时,可以结合思政课来讨论当时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2] 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3] 潘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7):87-88.

[4] 鲁熙.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73-74.

[5] 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