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策略探究
摘要:在目前的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课中通过将课程融合和学情分析相结合,进行探索性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数字化学习课程是以真实的情境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于其中。教师的课程设计,要把思想,技能,品质,知识,学习检测,评估等多种方面进行整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提高,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学科融合;数字化学习;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自主地获取和掌握知识,运用研究的方法,从而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问题。因此,研究人员不仅要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在项目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一、开展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论文中提出,将项目设计与教学紧密联系,聚焦于核心教学目标,并推动新知识的建构。项目型教学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把课程设计为一个个项目,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奠定了连贯的教学经验基石。而学习者则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对资讯的获取、方法的设计、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在单元课程中穿插了探究活动,创设有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核心问题或挑战寻求解决方案,并融入学科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创造全新的、连贯的教学感受。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分析、总结、反省,并改变想法。因此,项目式教学打破了原来按部就班的呆板思维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透过参加一个个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发现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一举两得。
二、信息化课程学习之数字化课程的创新学科整合实践
(一)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数学,在课堂上引用GeoGebra数学教学软件的应用。此软件用于计算机绘制函数图像、绘图计算、几何作图等,已风靡全球,并免费提供一百多万几何和科学领域的项目、仿真试验、练习题、教程和网络游戏。学生掌握此软件技术,有助于训练运算、绘图等能力,与高中信息技术为核心素养的训练目标高度一致。学习时,学生被GeoGebra软件的魅力所吸引,动手绘制图像,积极参与,小组互助学习,课堂上积极提交作业。此项目课程教学与数学教学软件技术相结合,调动了学生掌握最新技术的积极性,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二)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网课教什么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最初的教学计划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安装Ana‐conda,学习python解释器Jupyternotebook的使用。学生会用PC上网课,也会用手机、平板上网课。经实践发现,学生上网课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用手机、平板上网课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于是,教师调整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分类分组开展两个项目学习:用PC的学生开展项目一学习,安装Anaconda,学习python解释器Jupyternotebook的使用,进行常规教材内容的学习;用手机、平板的学生开展项目二学习,安装phyphox软件,把手机或平板当作传感器,在家进行简易不简单的物理实验。这两个项目的学习均采用教师远程技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尤其是项目二的教学,教师认真挑选教学方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开展项目二学习的学生,在教师的远程指导下,做了光学、声学、滚筒、斜面的实验。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格式可以是视频、图片和心得体会。作业提交后,反响不一般,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项目学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物理动手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有的学生评价:通过实验得到书本上没有的数据,拓宽了学习视野。
(三)与生物学科的融合教学案例
教师从生物实验室借来新设备,探究Graphicalanalysis图解分析仪的应用。数字化学习选择案例:做生物学科的实验,定量测量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手机充当传感器,通过改变光源的色彩、强度,传感器会同步观察记录数据,后台收集分析。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也能与生物实验息息相关,实验数据直观并及时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收集、分析和解释科学数据。把数字化的生物实验带进信息技术课堂,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计算能力。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推进了学校生物学科数字化实验的进程。
(四)拓展提质开阔学科视野,学生互评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程教学完成后的评价阶段,教师会让学生进行互评,这也是项目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留足时间让学生完成课题的设计、研究、执行以及交流与介绍成果。关于学生完成的质量,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具备创新性、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课堂上提交作业、作品,让学生进行互评。学生相互给出意见,以帮助对方改正,探讨学习技巧。学生参加互评比赛,能够全面认识对方的优点,并进行学习总结,以此达到学生间的相互促进。经过知识互评互补竞赛,打破了学生自身认知限制,方便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有效改善了教学活动质量。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以上项目学习案例,开拓了学生的学科视野,让其体验到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不但可以看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综合思辨能力的提升,而且也可以看到自身在科研教育方面的不断发展。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全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从项目学习选择的实际案例中,该课程将训练学生的四项核心素质(统计逻辑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系统意识、信息社会责任心)。
三、结语
项目式教学已经成为主流学习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上进行项目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合理的条件方案设计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补充。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运用课堂知识与学科技能,将活动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环境,从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乔翠兰,伍远岳.科学素养的跨学科发展及其实现——美国费米实验室基于科学数据的课程开发之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0(9):79-91.
[2]陈斌.ITtools3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