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视域下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2+3”课程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增材制造(也称为3D打印)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职机械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革新的挑战。本研究以产教融合为视角,针对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探讨并实践了“2+3”课程创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修订融合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专业与通识融合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以及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此研究旨在全面提升中职机械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2+3”课程创新
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当今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医疗和珠宝等领域。因此,对于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当前中职机械教育在此领域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等。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一)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标准修订
为了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一致性,本研究首先对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以及一线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我们对增材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的职业岗位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岗位确定了所需的核心能力和技能。例如,增材制造技术工程师需要具备3D打印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材料科学的知识、以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而增材制造产品设计师则需要掌握CAD设计软件、具备创意设计能力,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打印特性。
基于这些深入的岗位能力分析,我们进一步结合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我们确保每一门课程都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强化了某些特定的技能和知识模块。此外,我们还将行业中的最新技术和标准融入了课程中,确保学生学到的技能是当前市场所需的,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CAD设计课程中,我们不仅教授基础的CAD软件操作,还引入了最新的3D打印设计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这样的课程标准修订不仅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学与未来职业的关联。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资源整合
仅仅修订课程标准还不足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确保学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与技能,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课程资源的整合。首先,我们重新设计了整个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符合增材制造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我们将课程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三个模块,确保学生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全面的学习体验。其次,我们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我们认识到,在现代工业环境中,单一的专业技能往往不足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注重学生增材制造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引入了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我们整合了各类课程资源。我们与企业合作,获取了最新的行业报告、技术白皮书和实际案例。同时,我们还引入了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些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增材制造技术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资源整合,我们期望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研究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首先,我们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项目完成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例如,在增材制造技术实践中,我们不仅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操作设备,还要看他们是否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以及他们与团队的合作能力。其次,我们加强了过程评价。我们不仅关注学生最终的成果,还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对于增材制造产品设计课程,我们不仅要看学生最终的设计作品,还要看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能从同伴身上学到不同的经验和观点。通过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二、结果与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2+3”课程创新模式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来说,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平均提高了30%。这意味着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项目实践。这种高参与度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加感兴趣,同时也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学习。此外,学生实践项目的完成率也达到了95%。这一数据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完成率,表明学生在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实践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技术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各类增材制造技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比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获奖情况不仅证明了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精通,也反映了他们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上的卓越。然而,尽管“2+3”课程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部分实践环节可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例如,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案例学习。此外,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更多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2+3”课程创新模式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他们在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加强企业合作,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发挥“2+3”课程创新模式的效果,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海云.新专业目录下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研制探讨——以中职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23(1):220-224.
[2]童燕波,卢东,郭海东."三教"改革背景下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堂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4):69-71.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2+3”课程创新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71,项目主持人:王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