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案例评析

蒙凤敏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4年23期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547199

摘要:本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通过设计和实施高中数学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评析。该教学模式旨在促使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间达到一致,推动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全面发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该模式在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传统的分散式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全面素养的需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而传统模式往往偏向知识传授,无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科潜能。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一致性”,旨在实现教学、学习和评价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我们首先关注设定统一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包括传统数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设立这些一致的教学目标,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我们注重整合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这样的整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促使他们形成对数学在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认知。通过丰富而有深度的教学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我们引入富有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们着眼于评价机制的建立。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确保其学习过程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致。综合评价则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表现,为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我们期望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该模式的引入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更好地满足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需求,促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展现。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案例详情

高中数学教学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指数函数的案例教学详情,体现该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人口增长、细菌繁殖等,激发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兴趣。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他们意识到指数函数的重要性。

2. 整合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将指数函数的概念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包括数学建模、抽象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3. 差异化教学: 了解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实例和个性化辅导;对于理解较快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问题挑战。

4.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 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团队协作。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在课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

5. 实践性学习任务: 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指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分析某一领域中的现象,并利用指数函数进行预测和解决问题。

评价机制:

1. 形成性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实际案例分析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讨论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情况。

2. 综合评价: 采用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在指数函数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水平。包括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形成全面准确的评价体系。

这样的指数函数案例教学旨在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差异化教学、合作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任务,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

通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首先,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能够清晰了解自己在数学学科应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其次,整合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形成知识体系,避免了碎片化的知识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种有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和深刻的学科认知结构。最后,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是“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场景,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够互相启发,还培养了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实践性学习任务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使学生更具实际运用能力。

评价机制的引入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性评价通过定期的小测、作业和课堂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确保学习过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一致。综合评价方式更好地反映了学生在核心素养各方面的表现,促使学生在知识水平、团队协作、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素养发展观,使其在学科学习中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核心素养。

案例反思

尽管“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传统评价方式与新教学模式的整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传统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和分数为导向,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在保持一定的评价连续性的同时,更好地引入形成性评价,需要教育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发展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全面的教学能力,包括灵活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场景等。因此,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这可能涉及到教师培训机制的调整,包括提供定期的培训课程、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等,以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水平。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