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与培养

刘颖仪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4年35期
清远市清城区凤鸣小学

摘要: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新时代,公众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会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科学精神是学生发展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本文尝试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找准道德与法治与科学的连接点,渗透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一种以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为基点,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科学素养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素养。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因此,科学素养的渗透和培养,不仅仅是科学老师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学科老师的任务。但是,科学素养是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只要找准道德与法治与科学的连接点,渗透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便可探索出一些以道德与法治探究活动为基点,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做法。

一、以教材资源为载体,渗透科学知识的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一至六年级课程中分布着很多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涉及生物、地理、天文、信息技术等各个科学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熏陶,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科学知识,又能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一课涉及的是地理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风的不同特征,知道风的形成是源于空气的流动,初步感知自然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涉及的是植物学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植物生命奇妙的同时,培养认真观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三年级下册《万里一线牵》、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这两课,涉及的是信息技术的范畴,学生在感受通信、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科技的重要性。道法教材除了涉及科学知识,还蕴涵着大量的科学观的教育内容,例如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讲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张衡、祖冲之等的突出成就、讲述了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讲述了哥白尼和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也讲述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种种技术发明。在这两节课中,可通过讲述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的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求实态度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以情境创设为引擎,增强科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中和科学有关联的文本内容,创设多种新颖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中的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在发现和思考中获取探索真知的自信心和满足感,由此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时,创设“我是科普讲解员”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科技馆的讲解员,分别通过图片、视频等向大家介绍“港珠澳大桥”“天河一号计算机”“北斗系统”“中国天眼—电子射电望远镜”的相关知识,生动的讲解,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大开眼界,激发了学生探索科技奥秘的好奇心,同时感受到“科技兴则国家兴”的深刻含义,从而立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科技让梦想成真》时,创设“游览航天基地”的情境,让学生在“航天基地”中参观历代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场景,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对各种类型的神舟飞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随即让学生说一说想知道神舟飞船的哪些知识,使学生对神舟飞船形成期待,然后又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飞行员在太空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以探索活动为途径,助力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观念以及面对问题时能否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思辩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给足他们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观察、调查、验证与交流等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即“科学的方法”。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学生进行“我是环境调查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索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有什么建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更准确、更透彻地获取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开展探索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道法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带着科学学习的态度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以观察社会为策略,促使科学精神的形成

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求实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属于科学精神的范畴。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可以在观察社会问题上下功夫。我们在授课时,要善于把现实中的生活事件和社会问题与道法课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学生探究这些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时,兴趣会更浓,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从观察社会问题中实实在在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及重要价值,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我让学生课前当“小小环境观察员”,围绕生活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改善建议。又如在教学《应对自然灾害》一课,让学生搜查资料,了解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找一找科技工作者为了防御自然灾害而发明的各种抗灾技术有哪些。还让学生结合实际,小组合作画一幅当地震发生或火灾发生时的校园逃生最佳路线图。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去求实、质疑、思考、辩证、创造和创新,这些,不正是我们想要学生拥有的科学精神吗?

五、以拓展活动为渠道,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道法的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授课结束后,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专题研究、劳动锻炼等拓展活动,作为道法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些拓展活动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直接路径。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这些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等特点的实践活动来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项拓展活动,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再利用,制作成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小发明,后举办一个“变废为宝创意展”。学生在这项活动中,通过观察、想象、创新、创作、展示,呈现出一个个创意小作品、小发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有效落实,学生还通过调查研究、自主体验、创新实践等发展和培养了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新时代、新课标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思维方法,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而且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了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修订版)。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 胡寿芹; -《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02-203.

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惠铭; -《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20

4.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素养教育 董瑞政; -《思想政治课 教学》2011-09-28

5.巧用中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张春晓; -《中国 教师》2011-11-15

6.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郭凤辉; -《 山西青年》2013-06-30

7.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刘志娣; -《小学科学 (教师版)》2020-07-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