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通过过往情感经历激活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基于参与模拟联合国大会的研究
摘要:依据Vygotsky等学者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perezhivanie”的含义以及英语学习者能动性要素分析,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在参与模拟联合国大会中自我学习与自我调整是提高英语学习者能动性的主要原因,学习者的主动性被过往情感体验激活,促进了英语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者通过与实际情境地互动及时调整个体英语学习行为。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 英语学习者能动性 perezhivanie
I. 引言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源自文化历史心理学(Vygotsky,1986),由Vygotsky等学者提出,其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由社会或学习环境调节的活动,在这些环境中,社会关系和文化构建的物品被认为在人类思维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激活英语学习者自主性、如何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现实场景中地交流互动,不再仅仅关注英语产出的语法和语义方面。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分支——“perezhivanie”(Vygotsky,1997)即过往情感体验受到的关注增多。它被视为研究第二英语学习过程的一个单元,它不再被称为第二英语学习者的统一体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分开,同时将情绪-认知相结合,全面考虑动态过程。
在中国,在参加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的英语学习者中,一部分人通过参与活动其写作、口语能力发展突出,表现出优秀的英语沟通能力。这为在二语习得领域如何调动英语学习者的能动性提供了启示。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一个问题:在参与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中是什么因素激活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能动性,从而促进语言水平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perezhivanie”为单元,结合社会文化理论进行研究。
II. 理论基础
2.1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SCT)将学习视为英语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文化工艺品、活动和概念在思维发展中起中介作用(Lantolf,2000年),而这些社会文化背景是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因素。SCT强调意义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并认为英语知识和技能习得应该结合教学。英语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地构建意义并解决问题。SCT将英语学习视为社会参与(Pavlenko&Lantolf,2000),将个体学习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当没有他人在场,尤其是没有经验丰富和知识储备的人参与,英语习得可能就不存在。
2.2 “perezhivanie”的内涵
“perezhivanie”过去通常在英文中译为“emotional experience”,中文译为过往情感体验,但英文译法与中文译法均无法准确传达出其内涵,可以解释为事件或情况的情感和主观经验,包括个体的生活经验、情感、感受。关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Vygotsky认为,环境并不直接影响个体。相反,它必须通过个体的“perezhivanie”这一棱镜来折射,即个体对过去环境经验地感知、解释和情感联系。引入“perezhivanie”概念超越了社会决定论,表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是“镜像复制”,而是通过个体“perezhivanie”的折射影响发展。当个体通过其“perezhivanie”感知、解释和情感连接到当前社会环境时,社会环境就成为发展的社会情境。“perezhivanie”包含个体和社会的统一,作为反映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单元。
2.3 英语学习者能动性
在第二英语习得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Ahearn,2010)强调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主动参与。这一概念重点在于强调英语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资源,并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的主体。在研究中,重点关注英语学习者能动性,意味着关注英语学习者如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英语学习者的行为和表现,或可揭示英语学习者能动性与英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perezhivanie”的折射作用。
III. 研究方法
3.1 个案分析
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方法,旨在深入了解英语学习的发展过程以及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在学习环境中的变化。具体而言,通过系统观察英语学习者在模拟联合国英语学习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记录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交流方式、合作情况。研究者将与英语学习者进行定期访谈,了解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发展过程和情感态度。最后,基于模拟联合国会议现场的英语行为分析,观察学习者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等实践活动的英语行为,分析学习者的英语运用能力、交际策略和表达技巧。
3.2 研究对象
在2023年的深圳“一带一路”青年模拟联合国会议中,我们聚焦于一位13岁参与者,根据保护研究对象隐私权的原则,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名字等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我们将探究该参与者在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通过观察他在会议中的表现、与他的交流以及对他的访谈,探索他的英语水平及情感体验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出他学习能动性的提升。
该模拟联合国会议从2023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26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10月10日至11月5日:完成英文学术测试;11月24日至12月6日:完成立场文件撰写,并录制作为所选国家代表发表演讲的视频;12月14日至12月23日:英文撰写草案决议并参加于12月23日举行的线下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
IV. 案例分析
4.1 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将输出任务作为该研究对象英语能力发展的记录,这些任务包括撰写英文工作文件和决议草案,并在模拟联合国中发表英文演讲。因此,我们在10月8日之前收集了他工作文件以及他英文发言的视频,以记录他原始英语水平,在12月4日收集他英文决议草案和最终进行英文演讲视频,以记录并与其英语原始水平比较;其次,我们从阶段(I)到阶段(III)开始记录频率为每周一次的一对一直播讲解课程影像。共进行了三次60分钟的访谈,分别在参与过程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进行数据收集。
4.2 结果分析
首先,输出任务结果显示,在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过程中,根据模拟联合国工作文件和决议草案的撰写要求,该研究对象在写作方面的词汇使用和官方表达的多样性和恰当性都有了积极地改进。此外,在演讲方面,该研究对象表现出了更自信的态度。总体来看,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该研究对象的进步是较为明显的。该结果显示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与英语学习者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次语言变化超越了传统的教师教学范围和传统学习方式,显示了英语学习者在这种实践性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境中,英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并主动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从而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能动性的发展。因此,这一结果表明实践性学习活动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和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英语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4.3 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三次访谈,我们观察到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对研究对象的“perezhivanie”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经历得到了激活,使他更积极地与社会环境互动,并增强了他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观察到,在课程和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研究对象的行为、计划和态度等都展现出了英语学习者的能动性,这些对他的英语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参与模拟联合国会议具有一定的语言发展潜力,可以激活研究对象的“perezhivanie”,激发他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指导,通过与环境和他人进行直接互动来提升英语水平。特别是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观察到他的英语表达更加流畅自信,并主动担任会议国家集团领袖的角色,积极寻找更多英文材料并提出动议,以便在会议主席团带领讨论议题时发挥更大作用。这表明实践性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突显了“perezhivanie”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V. 讨论
对于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该研究对象结合在模拟联合国的准备过程中为了解国家、议题背景和掌握表达方式的经验,进行了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整,这是其英语运用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次,该英语学习者的能动性,通过调动其所代表国家以及会议表现期望的情感体验使得“perezhivanie”被激活,从而推动英语学习者的自主性发展,这保证了英语学习者能够自主应对困难,并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及时修改自己在参与模拟联合国中的英语运用行为。最后,在沉浸式和实践性的英语环境中,通过英文谈判和磋商进行社会互动,从而解决所遇到的语言困难。
当学习者感知到自己的语言能力取得进步时,他们会收获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动态塑造他们的“perezhivanie”。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perezhivanie”是动态变化的,受他们能动性和自主性影响。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交流,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和改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经历。他们的能动性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更自主地探索和应对语言学习的挑战。随着他们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他们的“perezhivanie”也会不断演变和加深。因此,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等社会互动活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交互学习环境,激发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他们语言习得过程。这种动态的互动过程在学习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引导下不断发展,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了积极的动力。结合此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在中国更多地举办模拟联合国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尤其是在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学生中推广,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英语学习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我们意识到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受试者数量有限和观察过程的客观限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挖掘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和语言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和个体成长。
VI. 结语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采用社会文化理论和“perezhivanie”作为理论框架,以探究参与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本研究将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的环境相结合,采用个案分析法进行观察,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对模拟联合国英文会议对于英语学习参与者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探讨其中的社会交往、文化认知和语言发展等方面的机制,从而丰富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过程的理解,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Ahearn, L. M. Agency and language [A]. In J. Jürgen Jaspers, Jan-Ola Östman & Jef Verschueren (eds.), Society and language us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ighlights 7) [Z],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28—48.
[2] Lantolf, J.P., & Thorne, S.L. The Socio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van Lier, L. Agency in language learning [A]. In J. Lantolf & Poehner (Ed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 Equinox Publishers. Boston: Kluwer, 2008: 258—306.
[4] Vygotsky, L. S. Collected Works (vol. 3) [C].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7.
[5] Vygots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6.
[6] 秦丽莉. 戴炜栋.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生态化”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02): 41—46.
[7]徐锦芬.应用英语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J].现代外语,2021 (04): 44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