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李艳丽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4年43期
葫芦岛市龙港区北港实验学校

摘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这给我国的教师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乡村教师。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滞后,师资队伍也比较弱,这就造成了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比较低。针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三个层面上,都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本文从老师的观念转变、技能培训的优化、学校的保障制度等几个角度出发,来提高老师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策略研究

一、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

1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匮乏

目前,制约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随着“智慧课堂”建设的深入,教学信息化已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教学改革正向着“智能”、“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师利用了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大部分的老师对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也不是很主动,跟不上形势,也没有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取得进步,有些老师只是为了应对检查和考试而采用了信息技术,只是把它应用到了公共课或者是演示课上,缺少了“融合”信息技术和主题教育的自觉。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在信息智能化的环境中,教师应该具有信息感知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技术掌控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技术评价能力等多种教育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执行过程中,包括认知意识、方法手段、内容评价等各个方面,设计并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学实施的研究,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研究。

3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构建有待提高

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首先要创造一个适合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并为其提供足够的信息技术支持。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信息化的教学气氛、教室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上。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1.课程内容要充实、要多元。它冲破了以教科书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入了网络这一巨大的系统,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突破,使其内容向综合性、系统化、多元化方向发展。2.课堂教学手段要有弹性。资讯科技为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现代教具及多媒体器材,使教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灵活性。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它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超文本化为特点的各种网络教材、信息化教具、各种现代化设施和教育体系。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课堂内容以声音、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分享跨时间和空间的教学资源,从而让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能够进行远程的传送和分享。

二、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

在 AI、大数据的背景下,中国的教育受到了全球信息化的深刻冲击,“教育是国家的复兴之本,老师是我们的复兴之本”,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老师在国家和国家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公众对老师的期望和期望也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对教师的责任和角色进行了深入探讨。

乡村教师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就必须转变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运用意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它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越性。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实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的“三中心”,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利用信息科技的方法,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如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的学习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已有的知识体验和基础上,主动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得新的知识。信息化的教育打破了以往的单一教育方式,给教育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渠道、平台和机遇。

2优化技能培训,科学制定要求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就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呈现出一种较为鲜明的城镇化倾向,主要集中于城镇,并且对信息资源的城镇化倾向较高,忽略了乡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特殊性,对其“一刀切”地采纳其内容需求和发展战略,未将其纳入到其自身特点之中,也未针对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其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制订其培养方案。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工程2.0已经进行得非常顺利,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将会使城乡差距变得更加巨大,加剧教育不公现象。可以把乡村学校进行分级,每个学校都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在满足了较高的层次之后,再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可以降低一些相对较差的区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负担,也可以防止出现“全盘照搬”、“一刀切”的现象,让每个乡村的中小学都能找出自己的发展方式,根据最合适的方式快速开展,以免出现投入过多,造成建设与利用不一致的状况。

3建立保障机制,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新时期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明确自身在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明确其工作重心。首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信息观念,充分了解其对整个校园和师生的影响力。其次,校长既要有自己的领导意识,也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质,要持续地更新自己的信息化观念,提升自己对信息化的掌握程度,引导整个校园的学生们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校园的信息化中去,确保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能够稳定地进行下去。

结语

以上几种方法对提高我国乡村教师的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制约因素。乡村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要由于地处乡村而消极躲避社会,要跟上步伐,更要善于吸取和借鉴新的教学思想,尽量缩短城乡间的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要积极地学习和运用现代的教法,来管理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并将自己的实际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为课堂和学生们服务。

参考文献

[1]任蓉.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5):249-251+255.

[2]张红军,郝敏贤.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1,(03):63-65+68.

[3]肖正德,王振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乡村属性”教学能力:价值、结构及培养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64-69.

[4]木塔里甫·阿不都米吉提.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科技与创新,2020,(20):52-54.

[5]张静静.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与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3):63-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