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县域内中职学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范坤环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4年49期
隆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55350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县域职业教育立足县域、贴近乡村,以服务乡村为主,在振兴乡村中彰显了其具有的独特优势、现实功能和办学特色。中职教育应结合乡村实际,抓提升、解困惑,调动年轻人扎根乡村的积极性,利用专业优势,主动作为,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中职教育   乡村振兴   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为新时期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等二十八条。

县域职业教育依托县域而生,以服务乡村为主。立足县域、贴近乡村、面向农民是县域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彰显了其具有的独特优势、现实功能和办学特色。中职教育应主动作为,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惑

我们在自身实践操作和社会调查研究中也发现,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面临一些现实困惑。

(一)涉农职业教育整体力量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职教育涉农专业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生源萎缩等问题,据统计,全国中职涉农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数由2015年的68.5万人下降至2023年的32万人;离农、去农的现象突出。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的缺乏,导致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为增加生源,以对口升学为吸引力,忽视了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初心。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办学目标不明

大多数中职学校仍以学历教育、升学教育为主,在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等方面功能弱化;中职学校更多围绕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对涉农专业建设缺少有效措施,对职业教育与农村农业产业化对接参与少,服务能力弱。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发展乡村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中的功能与作用,面对乡村振兴,中职学校关注少,教师研究少,在思想上仍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只有涉农专业才和乡村振兴有关,忽视了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建设的作用,未能形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三)农村职业教育生源类型多样、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因过早离校而文化素质偏低的青少年,也有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返乡农民工,还有无自觉脱贫意识甚至排斥技能培训的农民,大幅增加了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制定难度。以生源质量为例,田野调查中所接触到的大量乡村学生学业失败的极端案例,凸显了乡村存在的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隔代抚养、新“读书无用论”蔓延、电子游戏以及基础教育严重不均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农村生源学业难题。

(四)技能培训的基础能力与平台建设较为薄弱,且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调研中发现实训基地普遍较为匮乏,面向社会培训欠缺平台依托,且存在“分布不均”与“资质不齐”的现实阻碍。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多由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教学,容易发生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过少的情况,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操能力不足,对市场走势缺乏精准判断,对新兴产业尤其是未来产业知识储备不足,使得培训内容与农村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五)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面向农村开展的技能培训多为“短平快”,这些培训课程可能来自不同的单位或培训组织,相互之间关联度低,难度情况前后不相对应。

二、中职教育利用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行动路径

(一) 锚定乡村产业需求,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乡村振兴更加讲究的是提质增效,更加注重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率、高效能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

1、高效益建设产业共同体。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涌现出新的业态和模式,职业教育要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性,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教育链和产业链,建立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县域、示范学校精准对接乡村、特色专业群精准对接产业、教学团队精准对接农户“四精准”运行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实现特色专业与特色产业双向赋能。

2、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提升涉农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乡村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康养服务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拓宽农业传统学科的专业边界,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体系;同时,对传统涉农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农村新业态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乡村全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

3、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加速乡村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引领驱动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条关键途径,可有效带动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职业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校可依托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大数据与会计、智慧农业等专业优势,引导师生精准对接农户需求。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二)培育乡村实用人才,推进群众生活富裕

1、强化涉农专业建设,打造涉农领域“双师”教师队伍。采取培养、引进、兼职等形式,多举措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对符合当前区域发展和未来发展规划需要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突出乡村情怀培养,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安排。通过打造农业生产实境和真实项目,构建“固定课堂+数字课堂+田间课堂”立体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鲜活度,激发学习兴趣。中职教师走进农村、贴近农民、体验农业,增强学生职业认同、乡土认同,树立参与乡村振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推动乡村人力资本打造。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发现,在务农的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不到10%,参加过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3.7%。通过调研,75%的农民有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意愿,尤其是新生代农民期待通过高水平、针对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因此,构建面向乡村的全人群覆盖、全技能范畴、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服务体系,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技能需求、类型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未受过正规教育的群体提供以基础内容为主的技能补偿,使其能够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有机会进入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为有一定技能基础的群体如返乡农民工等,予以技能提升与补充;对在家留守的妇女开展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培训,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持续性开展包含职业技能、生产技能、绿色技能、生活技能等在内的终身技能迭代培训。培养一支高度认同乡村文化、努力服务乡村发展大局的基层人才,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解决好“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

3、在技能型乡村建设中提升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品质。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乡镇—县—市”的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拓展“县校合作”模式,积极承担新时代“教育下乡”“技能下乡”的职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中心与服务平台载体,批量开发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技能培训与生活教育微课,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广泛扩散传播,引导乡村居民集中学习、分散在线学习、田间地头泛在学习以及终身学习,实现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共富理念在乡村传播,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品质的整体提升。

(三)普及乡村家庭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千千万万个家庭,不仅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点。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的家长教育观念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比较传统,教育方法也很简单,同时家校之间合作薄弱。大多区域的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设立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主体欠缺,农民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重要性缺少认知。我们必须将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达成城乡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1、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乡村家庭教育服务的水平质量

家庭、家教和家风,关乎孩子的终身发展,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从农村家庭教育实际出发,创新形式、规范标准、优化内容、科学指导,全面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利用学校师资优势把家长学校课堂送到农民群众的身边去,带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农民家中和老百姓聊教育子女中的棘手问题,定期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家长交流会、让家长了解各年龄的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等等。学校还和社区工作人员合作了解出现问题的家庭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习。推出微信公众号道德教育助推中国梦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

2、促进协同育人,完善乡村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机制

成功的教育不止只谈家庭教育,是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整合到一起才能起到好的教育结果。《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要坚持儿童发展优先的理念,将儿童成长置于家庭建设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地位——留住儿童才能振兴乡村。中职学校利用其教师资源到乡村学校、乡村社区和乡村家庭体系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共进,共同创设一种全体乡村居民都关心、爱护、助力儿童发展的乡村制度与社会氛围,共同担当起儿童教育发展的重要责任,促进每一个乡村儿童健康成长。每个乡村中小学教师都要具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指导乡村家长以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教育孩子,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建设现代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

(四)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促进乡土乡风文明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促进乡村乡土乡风文明,是推进乡村振兴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开展国情乡情教育,有机融合思政教育,树立“三农”正确认知。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三农”的正确认知,部分乡村学子把“逃离乡村”“跳出农门”视为追求的人生价值。通过开展国情乡情教育,带领学生走入乡间地头,探寻蕴藏在阡陌中的文脉,引导青年学生知中国情、思发展策,在躬身实践、化知为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三农”有正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建农兴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以事感人、以史感人、以人感人,用情感的力量去征服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厚植学生“三农”情怀。

2、高水平打磨乡土文化。深入调查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传统民俗、特色饮食、非遗技艺等乡土文化元素,有效串联为一体化的乡村文旅规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有乡土特色、含艺术价值、受市场欢迎的文创产品;拓宽营销途径,结合短视频、直播等途径大力提升乡村知名度,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高起点完善乡村治理

鼓励县域职业学校党组织与地方镇村党组织广泛结对,以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治理联抓为主要共建内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探索与驻地乡镇街道共建社区学校模式,为群众提供思想政治、法治安全、家庭育儿、健康知识等方面培训,通过开设专题课程、建立培训基地和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以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将社区学校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沿、校地融合发展的枢纽。发挥志愿服务作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开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投身和美乡村建设、引导文明乡风塑造、关爱农村青少年成长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基层治理带来新思路、新动力,实现治理效能提升与职业学生成长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中国教育报》2023年4.第5版

[2]白星宇 焦江丽 多学科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3 .30

[3]唐智彬  以县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G〕.中国社会科学报(XJK22ZDJ41

[4]姚琢 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职教育的使命、挑战与对策〔G〕.广西教育,2021,7(23):6-7.

[5]张成涛 等.中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期),2018(11).

[6]李小波,张利云.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G〕.教育与职业,2022(13):65-69.

[7]孟繁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5):149.

项目介绍: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 专业赋能乡村振兴初心推动共同富裕------隆尧县职教中心实践案例研究 (JZY23233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