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下地理实践资源开发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所转换,教学理念获得转型,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受到了诸多关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读万卷书受限于课本上的机械性、阐述性的知识,已经难于满足师生共同的需求。教师需要尽量突破较为传统的教学所带来的桎梏,让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新颖,多开发地理实践资源,使学生的兴趣有所提高。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注重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下地理实践资源开发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的研究。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资源开发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转型,课堂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新课程之下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发生转向,而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生态课堂的教学和高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也是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教学的关键点。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很多高中班级当中已经有所使用,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教育界讨论的重点内容,在之后的推广过程当中,生态课堂也逐渐获得了更多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并且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成了主流。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对生态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多开发地理实践资源,使其教育效用获得进一步提升,将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下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山川河流、人情风物、历史沿革、产业发展、文化嬗变等进行研究时,因为具有亲身体验而感到亲切,研究起来兴趣盎然。实现地理实践资源开发和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不仅能突破传统地理教学的缺陷,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加爱国爱家之情。
一、生态课堂以及核心素养的概念
(一)生态课堂的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更具有自由性的,不会被任何外界环境所限制的教育模式,可以认为生态课堂的教学更加注重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但可以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及包容学生,而且也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尊重,根据学生目前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非常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获得。在进行生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一定的思考空间以及交流的机会,并且在教师所给予的引导以及帮助之下,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相互之间组成小组,并且根据共同任务遵循一定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不难发现,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具有获得感[1]。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个人在实际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具备的一些比较基础性的素养,在狭义上,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每一个不同教育阶段,所需要在教师培养过程当中所获取的必备的品格以及能力。在高中,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肩负的任务也非常重大,所以高中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核心素养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开放性,可以让每一个个体都获得终身发展,这也是个体可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带学生去户外实地观察,而是对学生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即好奇心、行动力、思考力的方向培养。好奇心是内在发展的驱动力。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引起关注社会多样化的好奇;利用新技术虚拟还原生活场景,动手模拟实验,体会科研的乐趣。行动力是指愿意不断学习、思考,养成习惯和动机,主动的探讨、分析、解决,在行动中养成行动的习惯,即通过考察、调查、实验,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思考力即思维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地理的复杂性体现在地理的综合性,空间思维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到大自然中感悟,在大自然中辨认方向、认知地貌、分析区位的选址等等,从“实践”中直接探究分析。
二、基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下地理实践资源开发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实践
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理念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之间保持着一定的一致性,所以生态课堂是师生认可以及追捧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培养高中自己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指的就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自身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适应,也能够充分地满足未来人才发展的基础需求,从而达到个体终身学习的要求。在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需要以学生作为中心,加强地理实践资源的开发,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课堂,大胆开发大单元教学或跨学科融合,效果必将事半功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索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拥有更高的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使二者相结合,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一)积极开发地理实践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开发地理实践教学素材,并且对其进行妥善的安排,从而使素材和课堂之间相融合,创设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并激发起学生的共鸣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地理实践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并营造积极的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能够充分落实下去。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教育资源来源非常广泛,也不会受到外界的限制,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学生自身形成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所给予的,因此教师需要对课本教材以外的一些资源更加重视,并进行着重分析,还需要了解学生身边一些教育耳熟能详的教学素材。真实素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信服,并在背后具备一定的知识内容以及理论方面的观点,而新课改更加注重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选择学生身边一些比较熟悉的地理实践资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产生更加深厚的印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具有兴趣[2]。
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应致力于将地理实践资源融入,构建高中地理实践资源融合课程,以地理学科逻辑为支撑,将地理实践资源转化为学科活动及学习任务,嵌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中,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驱动学生深入实践、探索和发现,促进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不断提升。高中课堂需要有一些生活化的素材,比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这一节课的教材当中已经包含了北京,香港等相关的素材,但是很多学生如果没有去过这些城市就会非常陌生,此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来进行教学,将这些空间结构当做素材,以供学生将知识内化,这对学生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将会更加有利,也更具有认同感。又比如粤西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比较典型的海岸地貌,岩溶地貌、火山地貌、流水地貌等,茂名市在农业发展也独居特色,“五棵树一条鱼”,尤其是荔枝文化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素材。
(二)利用调查活动和研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人为本,积极带领学生开发实践资源并且融入生态课堂模式,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当然教师也需要因材施教,对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都要有所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布置任务,并且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小组,以小组为模式布置调查活动,让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3]。
比如在教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课之前,教师就需要提前布置相关的课前任务,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处城市的功能分区进行一定的调查和实践,调查的主要范围包括在城市当中的主城区和新区以及商业区,住宅区等,并且重点对商业区和住宅区以及工业区的分布范围,还有主要的特点进行调查,学生根据自己比较熟悉的城区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进行实践活动,并且由教师提出要求,小组需要自己来设计出行的路线,同时小组成员每一个都需要承担责任,要分工明确,还要携带相应的调查物品,做好记录。由小组委派专人整理和采集信息,并且总结调查结果。在调查实践活动当中,要注意往返的交通安全以及自身的人身安全,需要小组结伴前行,不可单独行动。学生在展开调查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自己对于城市地理情况所产生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三)地图教学加深学生区域认知
在高中阶段进行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种工具的使用,地图非常直观,也较为简洁,可以更加集中地把各项地理要素都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看地图和用地图,甚至绘制一定的地理简图,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地理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抓住地图这个工具,让学生学会更加科学地查看地图和使用地图[4]。
城市的功能分区,这一节课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结合地图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调查小组到市区当中进行时间调查,在完成调查工作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城区的地图,让学生将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地图一一对应并进行标记,从而使调查的结果更加一目了然,也可以让学生对地图非常熟悉。通过实地考察和应用地图相结合,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地图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城市的认知更加直观,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都得到培养,这对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当中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是非常有利的。
(四)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问题导向充分地贯彻下去,这不但是生态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标所注重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打造一个更加轻松的氛围,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我们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的空间,并且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问学生,本城市的功能分区特征和区位选择依据是什么?我市的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工业区都有哪些各自的特点?他们的存在是不是合理?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并结合调查出来的结果和教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源,能够合作讨论这些问题,并且通过对各个要素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自己调查出的具体结果,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以及问题的答案。在这种合作探索的过程,当中学生将获得更多思考的空间,并且也获得更多锻炼思维的实践,能够积极地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共同讨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得综合思维能力获得显著发展,也让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五)通过正确评价培养人的协调观
在教学和地理实践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评价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及时适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且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以及知识要点,让知识的迁移工作也得以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师需要更加积极地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让教学效果可以客观地呈现出来,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并且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利用评价反思的方式提升其地理教学的质量,为了可以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帮助学生得到提升,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这也是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教师不但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目前的最新政策提出一些探索内容,如让学生对本市区域当中的化工企业的分布以及迁移的问题进行探索,以生态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具体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可以紧跟时政内容,如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到荔枝贡园调研,让学生以乡村振兴的角度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能力协调观。
三、结束语
生态课堂的教育模式要能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地理实践资源与课堂有效融合,促使师生之间得到共同发展,相互贯彻平等的生态教育理念,建设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自然愉快的氛围当中即时进行教学,并且完成教育教学的相关任务,在教师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和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以生态课堂教学为载体,注重地理实践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实践以及思考。
参考文献
[1]周洪祥.基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1):3.
[2]冯强.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1):3.
[3]黄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析[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S03):10-12.
[4]沈伟旦.构建生态智慧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J].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2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