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中华古诗词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语文是落实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学科,古诗词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落实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帮助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要注重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内化知识。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相对灵活的手段创设各种形象直观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
兴趣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古诗词作品的时代特点,学生学习时会感觉到有距离感、陌生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不强,无法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古诗词、诗人的距离,加深对诗词内涵的体会。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有利于调动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弱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作品的抵触心理。
(二)提高语文课堂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古诗词作品,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学习需要。而情境教学法则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创设各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活力的提高。
(三)丰富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数量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写景抒情诗、叙事诗、咏史抒怀诗等。这些不同题材的优秀古诗词作品贯穿七到九年级,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文章题材和内容不同,创设的教学情境也会不同。教师根据古诗词选文题材类型有针对性地创设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诗词内涵,积累诗词鉴赏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拉近文本距离
1.利用网络资源,拉近时空距离
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将其应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古诗词作品因其跨时空的特点,与传统讲授法的适配度并不高,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吸纳网络资源,将学习内容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多维度的古诗词教学课堂。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借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饮酒”向远方的弟弟诉说思念之情。后人以该词为中心创作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可作为教学背景音频。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布置诗词预习任务,预先让学生补充完整的创作背景资料,并校准字词读音;课上教学时,教师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利用截取的关键视频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漂泊他乡、与亲友离别之苦,同时要注意联系文本,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情怀。
2.创设角色情境,削弱时代隔膜
角色扮演是学习古诗词作品的有效途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古诗词作品,深入解读文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情境,体会诗人创作经历,感受诗词内涵。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卖炭翁》,对于文章中“卖炭翁”“黄衣使者”和“白衫儿”三个角色,诗人分别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劳苦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学习本诗之前,教师要求学生熟读全诗,借助网络或教参等学习工具,搜集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具体内容;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明确组内分工,围绕故事情境,分别扮演老翁与宫使,并在班级进行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在“换位”中体会唐代元和初年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丰富情境创设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1.创设语言情境,感知文本形象
语言描绘是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些文段内容单靠阅读文字是无法将其中的深刻内涵展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适时创设出语言描绘的有效情境,推动教学的展开,促进学生深刻感知文本内容。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语言描绘情境,引导学生抓住词中写景意象,并用现代文扩写的方式描绘出马致远笔下的在萧瑟秋景之下,游子无家可归,断肠天涯的凄苦心境。
2.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现实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情境创设,应该建立起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因此古诗词作品教学也要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教师要有意识将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到教学中,促进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生活。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在早春时节漫步西湖、观赏西湖和赞赏西湖的佳作。因此,在课程安排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西湖早春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景色产生直观的感受,有助于更好地体会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创设活动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古诗词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词进行加工和内化,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展现。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呈现了三个专题活动,包括“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和“分门别类辑古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专题活动任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意识地串联旧知识,内化新知识,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古诗词教学尤为重要。利用情境教学法落实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青少年激发学习热情,更深刻地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将青年一代与古诗词文化联系在一起,让“以文化人”的思想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李吉林.2013.《情境教育三部曲》,教育科学出版社.
[2]温儒敏.2016.《“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