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文化视角下的高中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融合教育模式研究

陈词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4年65期
辽宁省大连铁路职工子弟中学 116000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探讨了跨文化视角下高中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的融合教育模式。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跨文化教育理念,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策略,旨在通过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劳动素养,培养其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劳动教育;高中英语

跨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中英语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还需具备跨文化意识和劳动素养。高中英语课堂通过引入多元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不同国家的劳动观念、习俗和价值观,从而拓宽国际视野。同时,结合劳动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英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并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一、跨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意义

跨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深远意义。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同时,深刻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劳动观念与实践。通过英语课堂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感受劳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此外,这种融合还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实效,它超越了单纯的技能传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最终,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模式,为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融合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元素

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是跨文化教育的宝库,其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跨文化元素,如生动的文学作品、多彩的音乐、诱人的食物以及世界各地的节日庆典等。为了将这些元素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解关于节日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如何庆祝这些节日,并关注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与辛勤付出。如在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关于感恩节起源和庆祝方式的英文视频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感恩节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文化中的地位。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感恩节家宴在节日庆祝中的核心地位,注意文中提到的家宴准备过程中的劳动细节,如烹饪火鸡、制作南瓜派等。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宴中的典型食物(如火鸡、南瓜派、蔓越莓酱等),深入研究其制作过程,包括所需的食材、工具、步骤以及背后的劳动智慧(如腌制火鸡的秘诀、烘焙南瓜派的技巧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食物制作过程中体现的劳动价值,如耐心、协作、创新等,并讨论这些劳动如何为感恩节家宴增添了特殊的意义。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筹备过程和成果,用英语介绍所选食物的特色、制作过程及劳动感悟。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认识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节日,劳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创设跨文化劳动情境

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合跨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教师可以精心创设跨文化劳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一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多元劳动场景,让学生跨越国界,亲身体验不同文化中的劳动智慧与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进入特定的国家角色,如成为法国面包房的烘焙师、日本稻田的勤劳农夫或美国建筑工地的技术工人。每位学生需深入了解并扮演其角色的日常劳动,从准备材料到完成产品,全程用英语交流,模拟真实的劳动对话[1]。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索并尊重各国的劳动习俗与规则,比如法国面包师对面包品质的极致追求、日本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及美国建筑工人对安全规范的严格遵守。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英语听说能力,还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拓宽国际视野,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劳动的多重意义——它不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实际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教师应积极将劳动实践活动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清洁、社区服务、学工学农等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还能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劳动日记、制作劳动报告或进行劳动心得分享,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劳动过程的理解和记忆[2]。此外,结合劳动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劳动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开展跨文化劳动项目

为了全面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劳动素养,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跨文化劳动项目。这类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劳动方式和价值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与国际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实施劳动教育交流活动。通过互访、交流学习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异国他乡的劳动文化和传统,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共同探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参与国际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将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环境中,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他们将与当地居民一起工作,参与到各种劳动任务中,如环保、教育支持、社区建设等[3]。这样的经历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荣耀,还让他们学会了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他人差异,并培养了全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跨文化劳动项目的开展,学生不仅能够在英语语言能力上得到显著提升,更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感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国际交往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跨文化视角下的高中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融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实践。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元素、创设跨文化劳动情境、结合实际劳动体验和开展跨文化劳动项目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劳动素养。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不仅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为学生未来的国际交往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小梅. 高中英语教育中跨文化语境教学的价值探究 [J]. 英语教师, 2023, 23 (19): 121-123+127.

[2]蒲小军. 高中英语教育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2, (33): 13-15.

[3]温淑娟. 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方法研究 [J]. 中学生英语, 2021, (06): 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