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李超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4年70期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第十三幼儿园 0541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园共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家园共育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将有效促进家长、幼儿教师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也将切实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学前教育;家园共育

引言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由于初入校园,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以及生活之前,仅仅接受过家庭教育,家庭也成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在近些年来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推进过程中,更加强调了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切实为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必要的平台和支持。家长与教师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相互沟通与交流,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

1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目标以提高沟通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采取多角度和多渠道的创新策略,以增强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些创新方法,家长能更有效地应对孩子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下,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可以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及时进行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日常生活情况等,方便家长和教师之间及时沟通,给予孩子更多关注与关爱。

1.2有利于满足多元化互动目标促进相互理解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家庭与学校共同育儿模式的提倡得到了更为多元化的支持。通过在线沟通、直播等方式,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可以开展相应的互动活动,有效促进了家长和幼儿之间情感的增进,同时也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

2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的策略

2.1正确把握家园共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中,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得到了正确把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习惯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家长通过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幼儿园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和家长会议,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则担负起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资源,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家长准确把握家园共育过程中家长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形成家园共育模式的背景下,家长不可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可以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应该完全交给教师。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师都是专业科班出身,同时完全了解学前教育知识内容,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作为教师,他们了解的大多数是群体幼儿的特点,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了解是教师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家长理应从孩子的日常习惯入手,结合孩子发展的心理诉求变化以及受教育特点,与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2.2打造丰富的家园共育线上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多数幼儿园正致力于开发线上教育平台,旨在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线上渠道分享教育信息,二是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然而,目前家长在线上参与时往往缺乏深度,导致沟通和交流仅停留在表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需要创新家园共育模式,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家长的情感联系,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激发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建设家园共育平台时,应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确保平台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家长和幼儿园及时交流幼儿情况,同时让家长和幼儿园能够及时了解幼儿的最新动态,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当前,幼儿园在构建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时仍面临模式单一化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建立云平台、创建幼儿电子成长档案等方式,可以丰富家园共育的内涵,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家长可以利用线上交流方式,与教师就幼儿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2.3打造家园共育监督管理机制和体系

为了提高家园共育模式的成效,幼儿园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交流平台,让家长和教师能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个平台需要有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支撑,确保家园共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家园共育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工具来实现。这些工具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空间,使他们能够就家庭环境、教育理念和育儿需求等话题进行沟通。然而,目前这些交流平台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交流内容可能缺乏针对性,或者被广告和无关信息充斥,这不仅影响了重要信息的传递,也降低了家长对这些群组的关注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与教师共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交流规则,以维护线上教育环境的质量。

2.4提高教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工具,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家园共育。其次,要加强教师对家园共育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以及如何将家园共育融入到教学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解和指导。过培训,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模式。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结语

简言之,实现家园共育模式在未来学前教育过程中是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家长、教师所必须关注的重要教学思路与方法。从长远看,家园共育模式的应用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善,必要的监督制度和体系必不可少。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应用,才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与价值,为促进学前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秋.“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策略的创新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45-47.

[2]陈丽.浅析“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核心策略[J].中国新信,2023,25(12):179-18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