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安娜·卡列尼娜》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解读

张一凡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23期
南开大学 30007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真实反映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俄国生活。这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名著,不仅以小说形式进入大众视野,且被改编成电影登上银幕。安娜·卡列尼娜是这部小说的女主角,她被塑造成一个不怕为爱牺牲、却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悲剧女性形象。

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在俄国农村蔓延传播,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托尔斯泰也自此时起开始了新的思想探索,他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写下了不朽著作《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情悲剧,她悲剧命运的背后还有更加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是由人物自身的性格、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造成的。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格—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

悲剧人物本身就具有自我毁灭的因素,其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自身性格。回看安娜从矛盾痛苦、反抗斗争、直至最终走向毁灭崩溃的全过程,我们能够真切体会到其内心世界中的悲剧情愫。安娜个人性格的矛盾即是悲剧产生的内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很勇敢,敢于为爱冲锋、牺牲一切,她从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然而另一方面,安娜的性格也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面对虚假伪善的上流社会,她果敢提出了自由恋爱和独立自主的要求。沃伦斯基几乎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以说没有了沃伦斯基的爱,安娜便会失去生活的全部希望和动力。她渴望被沃伦斯基理解和尊重,希望沃伦斯基将自己看作知己,但她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她理想中平等而稳定的爱情。安娜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她内心深处渴望勇敢追寻爱情,但现实情况和自身性格却让她在追爱之路上举步维艰,惶恐不安,束手无策。

安娜果敢坚毅、正直不屈,她宁死也不愿做丈夫的奴隶,大胆追求真爱与自由。她竭尽全力反抗封建社会压迫,试图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勇于揭露社会的虚伪冷酷。然而,她把爱作为生活的唯一内容、当作维系生命的全部动力,这便是她性格中最大的悲剧,是走向崩溃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当她失去爱情时,她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假的、充满欺骗谎言的、一切都是邪恶的。正是这种个性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自我抗争的巨大压力使她从内心崩溃。

二、社会层面的悲剧现状—上流社会的伪善肮脏

存在决定意识,安娜的悲剧性格是在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展现出来的。安娜的悲剧,除了她自身矛盾的性格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70年代的俄国社会是新旧交替的时代,虚伪的上流社会和无情的官僚主义并存,人们看不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真实和坦诚,夫妻互相背叛、但仍然维系着表面关系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外情是对俄罗斯上流社会道德底线的挑战。在这样一个虚伪残酷的世界里,她不可能打破这种主流秩序,整个上层社会都不会允许安娜的婚外情继续存在和发展。

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安娜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也是安娜死亡的直接原因。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封建沙皇官僚制度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家庭的本质只是他在仕途上加官进禄的的垫脚石和点缀。当安娜告诉他她爱上了渥伦斯基时,他并没有因此伤心欲绝,而只是要求安娜做足表面工程,继续维系虚假的婚姻关系。他几乎用尽一切办法让安娜屈服,强迫安娜继续和他维持表面上的家庭关系,从而达到维护自己名誉和地位的目的。

安娜的情人沃伦斯基则从另一个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是一个毫无责任感的花花公子。年轻貌美的女人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炫耀的工具、一个暂时的玩伴,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善妒、虚荣的小小骑士大尉。在小说中,他对安娜的悲伤无助不闻不问,留她一个人饱受痛苦的爱情折磨。虽然沃伦斯基和卡列宁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属于不同的社会形象,但他们都把安娜当作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和牺牲品,体现了当时男权社会的本质。

三、时代洪流的悲剧背景—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

安娜·卡列尼娜追求自由爱情和婚姻失败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她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那是一个思想禁锢、抹杀独立自由恋爱的时代。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腐朽的封建专制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农奴制改革已成为俄罗斯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后,逐渐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国家也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快速演变,封建农奴制迅速土崩瓦解,封建地主阶级日益腐败,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起来。正是因为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和社会道德的变化。旧的封建宗法习俗日益崩溃,人们更加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由,要求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

此外,宗教因素也是造成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安娜面对爱情十分勇敢,但与此同时她也深受当时俄国宗教思想的熏陶。她相信上帝,相信原罪论。而她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正是因为宗教教义对其思想产生了影响。俄国当时教会的戒律是束缚女性独立自由思想、抹杀女性真实情感的工具和武器。教会认为结婚和离婚不能以爱或不爱为基础,一切都是上帝意志的表达,神圣不可侵犯,他们以这种形式来维持社会表面上的稳定,宗教成为扼杀女性幸福的帮凶。

《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个人因素、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托尔斯泰以安娜卧轨自杀的结局赞美她勇敢追爱,赞美她坚持追寻独立自由,赞美她不屈服于封建伪善的社会。虽然自杀一定程度上是安娜·卡列尼娜软弱的表现,但它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社会的无声抗争。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著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丰满的悲剧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后世不朽的著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