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小学乡土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指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乡土文化的资源,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学数学、用数学,提高他们因地制宜地利用身边熟知的场景和事物来进行有效学习数学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乡土资源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同时又是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小学中、高段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当地的固有资源,适当增加一些以家乡的人文环境和建设成就为内容的情境,进行探索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有研究表明,在这种将具体情境融入课堂的探索与教学实践,既能很好地提高农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让孩子们学会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既熟悉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认识乡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同时,深刻感受家乡的巨大发展和变迁,进一步激发农村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以前提出了这一“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不仅阐明了教育的意义,更是为广大数学教师明确指明了“生活 即是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方向。
作为乡村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定能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天地的广袤以及丰厚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应留心去发掘,并将这些学生熟知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于数学教学,必将为农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定能使课堂更加融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
教学中,教师要选择 生动有趣,符合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寻求“一题多解“的教 学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教师的教学不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娱乐 性、开放性等特征,还要适时地融人乡土资源的丰富素材,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亲切有趣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 教师可先结合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和思考,自学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等知识。之后将雨伞、 喂鸡的食槽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直观感受分数就是先将某一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份之一。紧接着,在学生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回忆并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分数?你能分别说一说这些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这样将生活常见的物品带到 课堂中来,既充分发挥教材与乡土资源的相互联系。又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和熟知的事物中学会新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这种既贴近生活实际而又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好地符合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教学新模式。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开创和谐的环境还是培养小学生个性的前提。运用有利的乡土资源,不仅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还有助于培养农村孩子敢于大但发表独特见解的良好品质,让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适时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在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未知到已知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农村教师在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尤其要根据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 从儿童熟悉的乡土资源中捕捉实用的数学素材,提取孩子们熟悉且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实物或创设一定的场景,制作成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熟悉且有趣的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农村,生活中的数学同样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随地随地、敏锐地去捕捉生活中的 背景资源和数学信息,及时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提取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切身感受,很容易就置身其中,进而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新知,掌握了知识。
以《除法估算》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适时的生活情境:乡文化站将于本周五下午到学校操场开展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主题的电影放映活动,届时全校师生都必须参加。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算一算:一条长板凳坐5人,全校共师生及后勤人员共87人,大约需要几张板凳?
看电影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教师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沸腾了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制的学具,用小树枝代表长凳,用豆粒代表人数,通过分组实验,在操作和探索中得出至少应准备18条板凳的结论。还有的孩子将87看做90,通过列除法算式90÷5=18进行计算,得出大约要准备18张板凳的结论;还有的学生则运用简易的数学符号,在本子上画图,得出同样的结论。
利用这样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孩子们乐学善思和动手操作寻求答案的学习动力。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教材中相对枯燥而又缺少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转 换成了农村孩子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在期待与探索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用笔算乘法求“速度×时间=路程”时,正是当地向莆铁路开通之际。教师因地制宜这样 设计新课导入:用课件出示新一代“和谐号”动车组在向莆高铁上试运行时的高速飞驰视频资料,让学生猜 测这是什么铁路,并猜一猜“和谐号”动车组每小时行能驶多少千米?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当孩子们得知 这条向莆铁路正是经过自己生活的家乡时,都感到十分兴奋和自豪。教师因势利导,揭示本节数学课要学习的正是与高铁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顺势出示问题:(1)从学校出发,按平均每分钟走80米,步行到到动车站要90分钟,学校到动车站的路程是多少米?(2)从乡政府所到动车站,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650米,15分钟到达,算一算乡政府到动车站有多远?(3)“和谐号”动车每小时行驶29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两列车各行12小时,高速动车每小时比普通列车多行驶多少千米?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互动探讨,尝试解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既学会了“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这两种三位数乘二位数的计算方法,又得出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间的关系,进而引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这种适时应用生活资源的教学方法,既丰富了教学课堂,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乐思善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极高,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三、恰当进行实地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生活中的数学资源随处可见。熟悉的生长环境中,处处都有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有利资源。教师要经常将生活中的知识渗透到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校周边现有农田、菜地、果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带领农村孩子实地体验,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寓教于乐,帮助孩子学会新知。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由于多数学生对较大的土地面积没有空间概念,教师可以将 学生带到学校周边的果园里去走一圈,实地感受1公顷有多大。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100个这样的果园面积的大小。通过这样的实际体验,学生初步建立起较大土地面积的概念。并通过计算或推理,进一步感知1平方千米的面积有多大。
在《方向与位置》教学中,针对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知比较缺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引导学生先确定好一个方向,然后根据方向的分布规律推导出其他的方向。学生在直观体验中较准确地确定出校园的东、西、南、北,并能根据不同的方向识记四个方向分别都有哪些物品,通过参照物来加深对方向的认知。学生在这种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既激发了兴趣,又较快地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新知,掌握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亦同样可利用学生熟知的场景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如上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校门口观察伸缩门的活动过程,到村口的水渠边 实地察看,感受水流对渠坝冲击的力量,回到课堂上再进一步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形状和特征,了解人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两种图形的不同特性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 系。教学的最后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进一步感受图形特点,掌握知识要领。
四、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学品质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巧妙利用学生熟知的场景设计教学,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数学学习环境,优化农村数学课堂教学。
1、课堂中人人动手,品尝数学的精彩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实际操作量一量红领巾三条边的长度,并计算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面积。然后再算一算要做10条红巾一共需要多少平方米布?23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平方米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兴趣盎然,积极性高。在操作经历思考、交流、推理等过程,在动手操作与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的趣味与精彩,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2、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数学的妙用。
农村学生通常有较多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如学会小数的加、减法之后,教师可布置孩子们回家帮忙妈妈购买家中的日常用品,帮助设计一份家庭记账表等,计算一下自己家中每年的年收入和支出以及结余情况等等。
总之,农村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丰富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农村孩子学习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操作与体验中锻炼观察、分析、联想与归纳等数学能力,在探索中掌握数学知识,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