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不是单一的劳动,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系统共同对受教育者实施劳动教育,并通过实践研究促进三个系统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以此为背景,本文在介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径,以期能够为有效解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家校背景;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教育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育部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劳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始从分散、自发设置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开设。《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将所有劳动类学习项目划分为三个学段(低、中、高),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类技能(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工艺劳动及简易生产劳动技能),并具体列出了打扫、浇花、养殖等17个项目。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对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特殊教育指的是针对聋生、盲生、弱智学生等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广义上特殊教育指的是所有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包括身心障碍学生和超常学生等,而本文特殊教育的对象为狭义上特殊教育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塑造残障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塑造残障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具体而言,首先,劳动教育可以让残障学生体验到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消除对残障人士的歧视和偏见,形成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其次,残障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体验到工作的辛苦和耐心,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出勤奋努力、不怕困难的人生观。最后,劳动教育可以培养残障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按时完成任务,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需要与他人合作,学会沟通、协调和相互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明白在工作中的责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交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自理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让特殊学生参与家庭和社会中的劳动实践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这里,学生可以学会独立完成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基于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径
(一)制定全面的劳动教育政策和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制定全面的劳动教育政策和计划,明确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目标。首先,学校可以明确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其次,学校可以制定具体的课程设置,包括将劳动教育纳入各学科的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包括设立劳动实践基地、购置相关工具和设备等,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充分的支持和指导。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以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因此,在制定劳动教育政策和计划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学校可以积极与家长合作,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传达给家长,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能够更好地体验社会和职业生活,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强化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紧密而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劳动情况和需求,可以通过家长会议、家访或亲子活动等形式进行了解与沟通。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指导和支持。其次,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和计划。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学校和家长可以合作确定科学合理且适合学生的劳动项目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时间表,以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有序的劳动教育衔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再次,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包括家长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职业观察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通过和家长一起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可以感受到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支持与关爱,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最后,家校要建立起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交流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进展。为此,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提供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和评估报告,同时也鼓励家长提供反馈和意见,这种双向的反馈机制可以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发展。
(三)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需要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并得到社会的资源支持。社会资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非常重要。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企业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提供学生实践劳动技能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相关的社会机构、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例如,与当地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的职业和工作环境,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参与社区绿化、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从中学习团队合作、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众多优秀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社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构建路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特殊教育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家校社三方都应该持续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有活力的教育环境,让每个特殊教育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培养劳动技能、增强自信心,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责任心的特殊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 杨茹,程黎.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学生家校互动模式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8,14(2):97-108.
[2] 张晓慧.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探析[J]. 新课程研究,202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