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维探索

吴冉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38期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21000

摘要: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一体化视域下,针对融入中存在的缺乏劳动实践平台、教学目标不衔接等现实问题,从设计各学段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目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实现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活动

2019年3月18日,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劳动教育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思政课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有着鲜明的思政育人属性。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将劳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

(二) 有利于思政课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加注重实践性,力求构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实践型课程。思政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系统的知识、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还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体会劳动对于人生价值的意义,从而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和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三) 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通过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因此,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二、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立缺乏一体化考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对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判断具有方向性意义。当下学校的劳动教育仍然在存在对劳动教育整体目标与各学段具体目标间的有效衔接缺乏把握的现象,如初中阶段注重增加劳动知识与技能,初步养成认真负责的劳动品质与职业意识。普通高中阶段注重丰富职业体验,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学阶段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然而,当前部分中学和高校之间缺乏沟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并没有与大学相衔接,导致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出现断层,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体验,教学目标之间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导致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之间“各自为营”,难以形成劳动育人的合力。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缺乏有效的配合

劳动教育的一体化,不仅仅是指各学习阶段的一体化,还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然而当今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老师的工作,是学校的责任,忽略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生活中的家务、劳动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观念依然是以考试为重,以中考、高考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这种观念影响着劳动教育在社会中的实施与发展。除此之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享乐主义、“躺平”主义的影响,难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三)思政课的劳动教育缺乏实践活动

劳动实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下,各学段劳动教育资源和劳动平台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社会劳动场地缺失等。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单一,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如小学主要是自理能力的培养,中学基本是在班级内打扫卫生,大学则多是“三下乡”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劳动实践的需求。社会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平台,在劳动实践中起支持和补充的作用,然而现在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对劳动教育的轻视现象,导致学校的劳动教育没有充足的社会劳动资源的支撑和保障。总之,校内和校外的劳动实践平台的缺失,是思政课劳动教育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一)设计各学段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目标

1.小学要侧重于启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

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应注重启蒙劳动意识及培养劳动情感[1]。6-12岁的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品德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劳动意识的启蒙、劳动兴趣的培养和劳动行为的规范。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劳动故事、劳动寓言等与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地运用直观展示法、实践活动法等,在真实的情景中启迪学生积极的劳动兴趣。在教师自身,教师要注意自己言行的一致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培育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遵守劳动法规的优良品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中学要侧重于教授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中学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理念,科学把握劳动教育规律,培育学生劳动素养[1]。13-18岁的中学生处于智力飞跃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丰富职业体验。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劳动模范人物及其光荣事迹与思政课的具体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榜样的激励中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更多地运用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中,通过探究、辨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实践上,可以拓展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场所,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劳动的观摩与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劳动生产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职业观念。

3.大学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劳动思维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和劳动价值观[1]。18岁左右的大学生是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怀,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和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思辨论证中厚植劳动情怀。在教学方式上,要合理把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增长才干与磨练意志中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在职业教育上,可以组织创业或求职的“明星”学长、学姐进行心路历程的分享,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外的劳动教育实践岗位,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形成创新劳动思维以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环境

1.以家庭劳动教育为基础,落实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劳动要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配合落实思政课的劳动育人目标。小学阶段,家长可以给予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指导,通过“家庭劳动打卡积分”“家庭劳动清单”等形式,帮助孩子养成自觉参与、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中学阶段,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承担家庭劳动的责任,培养孩子在劳动中体验成功,在劳动中学会独立生活。大学阶段,家长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勤工俭学,体验不同的职业生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总之,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为孩子创造崇尚劳动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相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2.以社会劳动教育为依托,延伸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支持。学校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地的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社区助民服务、文明出行引导、科技制造厂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课堂教育的延伸,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主流媒体应主动引领社会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中“躺平”、一夜暴富等不劳而获的思想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总之,社会各界应承担辅助作用,配合学校和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劳动育人环境。

(三)开展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

1.深入挖掘学校内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校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落实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与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德育活动[2]。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图书馆、食堂、操场、教室等场地,提高劳动育人的实效。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实践基地,如小学可以开设农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体验种植、记录、收获等过程,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培养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情感;中学可以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开设木工坊、服装设计室、机器人制作室等功能型的教室,使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可以开设勤工俭学岗位、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助理、大学生创业平台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积累劳动能力,掌握劳动技能,树立积极的职业理念。总之,在校园内除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还应该努力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丰富劳动教育融入内容。

2.积极拓展社会中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要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社会的全力支持和配合[3]。各级学校除了要发挥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还应呼吁、引导工厂、农场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场所。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工厂、社区等社会场所合作,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实践基地。如工厂中可以开设针对小学生的流水线观摩活动、针对中学生的工作体验活动以及针对大学生的探索创新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又保证了活动的衔接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建设农学实践基地。如沿海城市可以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海鲜养殖基地,小学生以参观、喂养等简单的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中学生以分组喂养、销售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责任意识,大学生则可以以实验、改进等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总之,只有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和空间,才能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环境。

结语

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符合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也契合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但仅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完善劳动教育基地,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设施;家庭形成积极劳动的家风,培养孩子的自觉劳动的习惯;社会要提供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共同推动劳动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侧重点探究[J].人民论坛,2021,No.727(36):117-119.

[2]蔡敏.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No.841(01):18-20.

[3]郝志军,哈斯朝勒.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人民教育,2020,No.827(08):23-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