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文言文中“以”字用法浅论
摘要 “以”是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之一,它属于多义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极其灵活。“以”作为虚词其主要用法有三类:介词、连词和助词。本篇论文通过高中课本例句为蓝本,对“以”的用法进行分析和归类,对高中学生学习虚词“以”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以便能够在学习中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关键词 以 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所谓虚词是指哪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虚词究竟包括哪些词类,到现在为止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通常将语法的书籍,大致把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或一部分代词等划分为虚词1。
“以”是象形兼会意字,是许慎《说文解字》中:“以,用也,从反巳”。“以”与“巳”同源,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将生。金文另加人旁,以强调其为胎儿。篆文承接了甲骨文和金文并稍加繁华,隶变后楷化分别写作“(yǐ)”和“以”。如今规范化以“以”为正体。以胎儿形成要降生会意“意已实”。“意已实”为其范本,本义:“用”。虚词“以”的意义大多都是他后来的衍生意义有关,所以在分析词义时要根据它的语境、语法关系和词汇问题进行分析。“以”作为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大致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和助词三种。
“以”在高中文言文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根据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大纲》规定,它也是18个虚词考试划定范围之一,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虚词之一。因此对于“以”字在具体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有重要意义,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为例便于学生理解,本文将以高中生熟悉的文言文中的句子作为的例句进行分析和归类。
一、“以”作介词
介词是一种动作性不如动词强的表示关系的词类。它跟所带的宾语一起组成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恶前面,充当状语,对谓语起到补充的作用。介词结构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等。“以”作为介词有以下几种意义:
(一)表示工具
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以视情
况译为“用”、“拿”、“凭借”、“凭着”、“按照”“依照”、“根据”等。如:
①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荆轲刺秦王》
②而乃以手共博之。 《荆轲刺秦王》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
⑧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⑦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项脊轩志》
(二)表示处置对象
“以”在作为处置对象的时候有提宾的作用,提宾就是“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以表示所处置对象,可以根据语境译为“把”。
①秋以为期。 《诗经·氓》
②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原因
“以”在表示动作行为原因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因”、
“因为”、“由于”。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④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郑袖。 《屈原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和”、
“跟”、“率领”、“带领”等。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宫之奇以其族行。 《宫之奇谏假道》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处所
“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处所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在”、“从”等。
①受命以来。 《出师表》
②自既望以致十八日为盛。 《观潮》
③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二、以作为连词
连词连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动词或者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
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以”作为连词有以下五种常见意义: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的关系
“以”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
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如:
①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智者少。 《游褒禅山记》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
“以”作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
“而”或不译。
①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③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④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⑤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
“以”作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
“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①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荆轲刺秦王》
②可以解燕国之患。 《荆轲刺秦王》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四)表示修饰关系
“以”作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
“而”或不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归去来兮辞》
(五)表示因果关系
“以”作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时,可以根据语境视情况译为
“因为”。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②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以”作为介词和连词时都有作为“因为”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作为介词时“以”的后面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而“以”作为连词表示“因为”时它要连接两个部分,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为谓词性成分。
三、“以”作为助词
文言文助词,独立性较差,一般都是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只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句子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以”作为助词主要有以下两种用法:
(一)作为语气助词
“以”作为语气助词,只是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②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③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经;邶风》
(二)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张衡传》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以”除了以上虚词的用法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以”还可以作
为动词、名词来用如:“皆以美于徐公”中“以”作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中的“以”用作名词(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还有一些组合的固定句式和词组,如“......所以”、“以为”等。作为词组时古今异义上也有差异,如“可以”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可”表示“可以”,“以”表示“用、拿、凭”等是介词,两个单音节词连用;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许可、能够或者可能”,是助动词。这些都需要我们学习的时候认真区分加以辨别。
总之,虚词在文言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而常用的虚词我们更应该也我我们必须掌握的。学习文言文虚词,贵在不断积累、不断整理归纳,这样日积月累一定会有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峰.例说文言虚词“以”表原因时的用法[J].中学语文.2011
[2] 詹益凤.辨析几个易混淆的文言虚词[J].考试(教研版).2008
[3] 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