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推进整本书阅读

陈永梅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42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和阅读评价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评价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笔者通过设计初中语文12本名著的评价量表,期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以评促读,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本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展示以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探索。

关键词:全评价理论  评价量表  整本书阅读

一、研究背景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语文学习内容分成“三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属于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6册书共设置了12本名著阅读,广州中考以“名著附加题”的方式“以考促读”。可见把整本书阅读和阅读评价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而对应的评价要求是: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建议教师可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等,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反思、改进。可见,新课标不止关注阅读结果,更关注阅读过程,以过程性评价驱动阅读教学,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

但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评价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评价工具相对单一,更多地表现为“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不够多元,评价指标比较模糊,甚至不重视评价等。

笔者在曹勇军的《整本书阅读评价:类型、操作、局限以及改进》中得到启发:评价量表易于聚焦学术的表现,区分表现的差异,识别出隐藏在背后的高阶能力。同时受到“全评价”理论的影响,开始着手对初中语文12本名著的评价量表设计的探索,以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以评促读,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

二、理论依据——全评价理论

2010年初,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团队针对学术评价理论探讨,提出”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全评价”体系包括“六位一体”和“三大维度”。该体系认为,有组织的学术评价体系至少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组成。在六大要素中,评价目的是龙头,制约其他五大要素。而“三大维度”是指任一评价客体都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考察: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价值、效用评价。

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应具备“六位一体”和“三大维度”,涵盖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基于评价目的,合理设计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并从三个维度(形式、内容、效用)进行评价。

三、如何以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推进整本书阅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

(一)以评价量表推进“通读”,实现高质量读完

学生通读全书,是整本书阅读最关键且最漫长的环节。过程漫长,如何维持阅读的动力、保证阅读质量?运用评价量表,交替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反馈评价,能有效帮助师生调整阅读状态。

1.制定评价量表,规范阅读行为。

如通读过程“A级”要求达到:(1)能认真完成该章节的阅读,在书中有较多勾画批注。

(2)能认真完成任务单所有问题。(3)在课堂分享或小组分享或平台探讨表现积极。

量表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认真的阅读态度。

2.交替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阅读前期,通过线上推送任务单及助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课堂分享的方式开展阅读,以分享及课堂互评促读;借助平台数据反馈功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当发现学生出现审美疲劳的苗头,适时调整评价方式;变化为平台发布研讨任务,学生点赞跟帖交流,以互评、思维碰撞、新发现,诱引学生继续阅读及探究;或变化为平台发布“随测任务”,教师通过打分和评语进行评价,并推荐优秀作业,正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开展互动课堂,通过抢答或纸笔测试,了解并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小组PK的方式开展阅读竞赛等。

借助评价量表,多种评价方式交替进行,及时反馈评价,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高质量完成“读完”目标。

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读过程评价量表

[评价目的]以评促读,通过评价推进高质量通读;养成做批注摘抄、做笔记的阅读习惯;提升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主体]自己,小组成员,师长

[评价客体]学生通读过程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态度等

[评价标准及指标]

[评价方法]借助智慧平台数据评价;纸笔测试评价;课堂反馈评价

[评价制度]

(1)用慧学君发布任务单,每周有明确的阅读范围,以任务驱动阅读。

(2)每周分享前一周的阅读内容,课堂反馈评价。

(3)阶段性纸笔测试评价。

(4)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相结合,评选阶段优秀阅读之星和优秀阅读小组。

(二)以评价量表推进“细读”,实现高层次读懂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整本书的技巧和方法,更要关注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探究能力等。

在通读基础上推进“细读”,首先要组建学习小组,建立阅读共同体。而评价量表的作用在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且借助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的力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促使阅读往细、深、广推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细读过程评价量表

[评价目的]以评促读,在细读精读环节进一步提升分析归纳、审美鉴赏、合作探究能力。

[评价主体]小组成员,师长

[评价客体]学生细读过程的分析归纳、审美鉴赏、合作探究能力。

[评价标准及指标]

细读过程任务单(小组合作完成):

(1)画保尔成长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2)小组阶段性分享:走向战斗的少年保尔《那个男孩有点儿皮》;战场搏杀的保尔;投身建设的保尔;与病魔抗争的保尔。

(3)分析鉴赏重要情节精彩片段,分析鉴赏主要人物,并制作人物卡片或人物档案袋;在线文档评选“最感人细节”、 “最深刻场景”、“最动人哲言”。

(4)以书中某人物的口吻给保尔写信,题目《**致保尔的一封信》

[评价方法]借助智慧平台数据评价;课堂反馈评价

[评价制度]

(1)借助慧学君平台数据,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2)课堂展示分享,课堂反馈评价,小组互评。

(3)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相结合,评选阶段优秀阅读之星和优秀阅读小组。

(三)以评价量表推进“深读”,实现高品位读深(思辨性阅读)

如以“悲惨命运不同结局”为主题,展开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骆驼祥子》的对比阅读。课前准备如下:

①事先在“慧学君”发布资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骆驼祥子》的对比阅读学案(精彩片段整理),学生提前阅读。

②在平台发布研讨任务——同样命运悲惨的保尔和祥子,为何结局截然不同?原因何在?学生跟帖发表看法,并对认可的观点点赞,以点赞数评价小组。

③课堂上主抓“人物性格”,从三个对比点展开对比:关于梦想;关于努力;关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小组合作探究,分享评价。

附评价量表(简表):

通过主题探究、对比思辨阅读,借助评价量表,学生在探究中、在互评中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炼钢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整本书的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少同学在课堂探究时产生了“目标越崇高,越能激发出持久的动力”的感叹,收获了思维的提升、心灵的成长,更掌握了读好整本书的方法,真正实现把书读深、读广。

四、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思考

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基于“全评价”理论的评价量表,能很好引导学生的阅读过程,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质量,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与发展。在自主阅读前出示评价量表,能有效引导阅读行为,提升阅读思维能力;阅读分享中出示评价量表,能规范分享行为,提供互评的方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后出示评价量表,能引导学生对整本书阅读过程进行回顾统整,通过评价激发并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可持续的阅读,从而培养会读乐读的阅读者。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运用评价量表,基于过程性数据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对实现智慧阅读、“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基于阅读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术“全评价”理论体系,让笔者更全面地思考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整本书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使评价更有本可依、有法可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评价难题”。但是,如何基于评价目的,合理设计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方法,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评价量表的评价标准及指标是否合理科学?评价内容是否有所偏颇?如何验证评价的合理性?如何根据名著特点确定评价侧重点?如何制定适合七到九年级的分级评价指标……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力求有新的发现,为建构“教学评”一体化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继元.学术“全评价”体系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3]曹勇军.整本书阅读评价:类型、操作、局限以及改进[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0.10

[4]夏敬轩.建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评价体系[J].中学语文.2021(01)

[5]阎晶晶.“过程性评价”支持下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工具研制[J].福建教育.2022(49)

[6]庞冉.谈“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构建——以《百年孤独》的教学评价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9.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