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自信视阈下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探讨

周雅玲
  
创新教育媒体号
2023年53期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摘 要:本文以四川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例,依托数字化平台,基于产出导向法 X6,以“为什么融入(why)”“融入什么(what)”和“怎么融入(how)”三个问题为抓手,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巴蜀文化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巴蜀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将璀璨的巴蜀文化传播出去的能力,以期治疗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症”,增强师生对以巴蜀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地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解决我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赤字问题。

关键词:文化自信;巴蜀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本土文化失语症”

1.引言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过去几十年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迫切需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俗话说,语言文化不分家。吴岩司长(2021)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扩大开放的时代,高等外语教育需发挥其工具性、人文性和国际性的价值,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教学内容”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成为当下高等外语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理论和宏观讨论颇多,有关“为什么”“是什么”已达成共识(黄莉,2021),但目前指导性文件尚未对中华文化的教学课时、目标和内容等做出系统性描述,“怎样做”仍处于探索阶段。孙有中(2022)强调,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国际传播越来越重要,中央赛道和地方赛道的学校都需参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使命中。因此本文立足地方高校和本土文化,探索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履行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

2.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2.1 巴蜀文化的内涵与研究动态

巴蜀是指中国西南以四川盆地为主及其周边附近地区, 它是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文化底蕴深沉厚重,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号召下,巴蜀文化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研究成果丰硕。段渝(2018)系统梳理了自1933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首次考古发掘以来七十年间巴蜀文化建设和学科研究。李钊,杨世文(2021)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等多维研究模式。同时巴蜀文化也走进高校课堂,2018年四川大学建设了《巴蜀文化》系列慕课课程,2020年四川师范大学推出了《巴蜀文化专题选讲》网易公开课,西南科技大学也开展了“汉语桥”之“走进巴蜀文化”线上团组交流项目等。总体来说,巴蜀文化主要应用于文学、国学、地理学、对外汉语等课程,或是面向中国大学生的中文授课,或是面向在巴蜀的外国留学生进行英文介绍,外语类课程中的巴蜀文化教学实践研究甚少。

2.2 大学生对巴蜀文化的了解现状

聚焦蜀地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笔者随机对大一和大二非英语专业共10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其中78位同学来自巴蜀地区,22位来自非巴蜀地区。调查发现,87% 的同学对巴蜀文化的了解程度为“一般般”,98%的同学不知如何用英语讲述巴蜀文化;73%的同学认为掌握用英语讲巴蜀文化的技能有必要,84%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中有必要涉及巴蜀文化。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巴蜀文化了解不深,几乎不能用英语讲述巴蜀文化,但大多学生认识到用英语传播巴蜀文化的重要性。巴蜀文化的英译与“用英语讲述巴蜀文化故事”是展示巴蜀传统文化魅力、推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理应承担起本土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浸润学生心灵。

2.3 大学英语教材与地方文化脱节

尽管近来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渗透,但是当前全国使用的大学英语教程仍主要聚焦西方文化,尤其侧重英美文化,中国文化题材较少,更缺少中华本土文化的融入。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与国外文化思想碰撞中,易受外来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意义重大。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一直到近现代,要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就要从身边的故事和本地的文化开始。基于此,立足本校开发巴蜀文化英语教学资源,能够解决教材中地方文化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巴蜀地方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化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西方文化对比态度,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讲好“巴蜀文化故事”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 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3.1 开发巴蜀文化校本教材

开发符合学校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教材,一方面可以补充现有教材中地方文化缺失的问题,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语言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增强对地方文化的关心和热爱。由于中西语言差异,翻译是中国思想文化输出的必要方式,因此组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交叉学科人才队伍仔细研读地方文化的文献,对经典主题进行挖掘、整理、翻译,形成外国人理解且表达意义准确的译文十分关键。例如,本实践团队从四川简介、历史与文化遗产、自然与生态、风土人情、城市与乡村发展五个方面着手查阅资料,编写了《巴蜀自然与人文集锦》英文读物,同时设计了与读物配套的课件、微课视频、网络平台课程等一系列多元的教学资源,以推进巴蜀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融入。

3.2 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由于全国应用型院校大学英语课时减少,乘数字化时代的东风,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实现语言、技能和育人目标的必要途径。本实践团队依托数字化硬件与软件,如智慧教室、智能化移动学习终端,展开主教材与自编文化校本教材、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采用产出导向法(文秋芳,2015),从课前驱动、课中促成、课后评价三个环节在英语课程中全程全面地融入巴蜀文化。课前,教师阅读巴蜀文化主题的文献,思考“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好”,并设定隐形的育人目标;学生则在数字平台和文化学习资源的支架下,以任务为驱动,尝试任务并完成输出。课中,教师对驱动任务进行评价,使学生发现知识短板,随后从内容、语言和篇章维度进行显性教学,并设置与目标产出相关的高阶任务,从而使学生实现从低到高的知识建构。课后,教师采用机器评价与人工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语言掌握、技巧运用、文化思维培养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测评实现评价可视化,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不断优化教学。

3.3 第二课堂强化文化输出能力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光凭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因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丰富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进语言产出质量与产出水平的提升。本课程实践面向全校学生,创设了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如开展了巴蜀文化主题的英语沙龙,组织巴蜀文化视频大赛,参与巴蜀文化传播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延续文化的熏陶,巩固和贯彻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巴蜀文化的能力。

4. 结语

在“文化强国”的号召下,挖掘巴蜀文化故事并开展课堂教学是展示巴蜀文化魅力、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实践途径。本文立足本校实际,以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论述了巴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但就具体课堂实施,教师还需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安排,如授课教材、教学时长与教学形式等,确保地方传统文化与授课教材有机、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段渝.走出盆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黄莉.激发巴蜀文化的时代活力[EB/OL].http://www.scsqw.cn/gzdt/zyhy/content_52882, 2021-02-09.

[4]李钊,杨世文.“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华文化论坛,2021(04):47-66.

[5]孙有中,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R].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7]吴岩,夯实教学“新基建” 托起培养高质量[R].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

作者简介:周雅玲、女、1994/09、汉族、四川眉山、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教学,二语习得、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