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美学元素
摘要:《枫桥夜泊》是由唐代诗人张继作词,中国音乐学院黎英海教授作曲创作出的中国声乐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也被誉为“新时代艺术歌曲的里程碑”。这首作品在作曲方面既使用了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又在风格中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是声乐学习者必唱的一首艺术歌曲,也作为声乐作品研究的经典曲目出现于各种期刊文献当中。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分析出《枫桥夜泊》这首作品蕴含中的美学元素,使作者更加了解这首作品,便于之后的演唱。
关键词:《枫桥夜泊》;音乐美学;演唱
1.《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1.1《枫桥夜泊》词创作背景
《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在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在天宝十四年一月之时便爆发了安史之乱,因当时江南距都城较远,政局相对安定,故有不少文人纷纷前往江南、浙江一带,张继便在其中。他在傍晚乘着一叶小舟漂泊在湖面上,脑海中思考着自己耗费的光阴、付出的辛苦,却因世道不平而影响的仕途,自己的一腔抱负付诸东流,他一方面感叹自己的无能,另一方面又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无所作为。
1.2《枫桥夜泊》曲创作背景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是作曲家黎英海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创作的同名艺术歌曲,这首艺术歌曲中除了运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与本土的传统表现技法相结合外,还渲染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实现古今艺术的串联,既体现了创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又彰显了声乐艺术的的特性。
2.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美学元素
2.1创作特点
2.2.1.歌词生动,营造氛围感
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全文只有四句,篇幅精干而短小,内涵丰富而简洁,在整首诗中诗人张继并没有直接提及他的遭遇和内心情感,但是整首诗却无不在描述他的内心感受,刻画他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古代诗词最大的魅力所在。
诗人途径苏州在泊船只上,望着一片繁华的苏州城心中百感交集,对这萧瑟之景吟唱出内心的烦闷。全诗选取月、霜、渔火、寺庙、钟声、客船多个景象,最平常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得整首作品中都带着忧伤、悲愁和冷清的氛围,给人一种漂泊和不安定的感觉,侧面描写了作者,内心的动荡以及迷茫的情感。这首诗第一句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和地点,“月落”凸显夜晚的静谧与凄凉,“乌啼”与月亮形成动静对比,“霜满天”表现出夜晚的寒冷与孤寂。月亮挂在天上,乌鸦在天空中啼叫,寒霜凝结了整个天空。第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姑苏”、“古寺”、“钟声”、“客船”为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从客船出发,再到诗人听到远方的钟声,仿佛看到山边的古寺,以及远远的苏州城。静夜钟声给人的感觉也更为庄重与沉寂,诗人静静听着钟声,看着岸边的景色,心中的种种就不言而喻了。
2.1.2节奏韵律感强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句子前后形成呼应,在朗读熟读中我们可以把韵律划分都为二二三的形式,第一组词最后是四声,第二组词是二声,第三组词是平声,在字的尾声就能将韵脚划分出来,也可以将停顿的气口自然的表现出来。按这种节奏进行,音节工整、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2.1.3.旋律自然流畅,具有抒情性
该作品采用的是五声调式转换的手法,作品的四句分别是一个乐句,最后一句的重复为一个乐句,作品共由五个乐句组成,构成五句体乐段。前四个乐句都包含了两个不同宫系统的调性,在乐句之中还增加了中国民族音乐色彩。作品主题段曲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起部以纯五度的音程模仿远处钟声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的传来,作为主题的最初陈述。承部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发展主题思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为全曲小高潮。合部以纯五度虚渺的钟声结束全曲。
2.2演唱特点
2.2.1.气息连贯
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本功,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对于气息的控制与变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该艺术歌曲旋律舒缓悠扬,速度缓慢始终但乐句较长,在演唱中气息控制得当,维持声音的连续。在演唱这首作品中尽量减少气口,且气息需要做一个支撑,将气息尽量深得吸入肺底,保持喉咙打开。在乐句之间换气需要保持高位置和口型不变,快速换气,声断气不断。
2.2.2.咬字归韵,吐字行腔
在《枫桥夜泊》这首作品中,由于曲调拉长,咬字吐字要放缓,每一个字的最小单位音素都要唱得很清楚。在咬字时首先咬清字头,之后进行归韵,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将歌词熟读,研究歌词发音的走向,尽量将其统一在一个位置,这样在演唱时就可以保证不因为咬清字而改变发声位置。起音“月(yue)”字口型较复杂,包含着一个从舌根到舌中的过程,小腹收紧送气进入头腔共鸣,口型微呈o型,保持一个位置归韵。在衔接下一个字的时候只需要微张上口盖发声,不需要口型做太大变化,小腹持续送气保持高位置,保持舌头稳定,在字头咬字之后微合上口盖将字咬住在后槽牙上,下巴和舌根放松。在作品中“夜(ye)”字也是有难度的,起音在小字二组的d上,作为开口音,咬字方向也是后牙咬字的,打开上口盖,舌头中段稍微隆起然后放平,嘴唇保持放松不紧绷。大量出现“船(chuan)”这个字,连音符的地方唱an作为前面字的延续,同样保持上口盖张开,放在位置上演唱,防止“唱白”,影响作品统一。
3.总结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代表,古代诗词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家去学习去了解,在朗读学习和分析古代诗词中,诗人超高的写作手法,使读者感同身受,诗人的遭遇与不得志也使读者分外同情与感叹。在艺术歌曲高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诗词作品与音乐结合,通过作曲家的创作,将诗词作品不仅停留在书本之中,也可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它具有另一种独特魅力,音乐也更能增加作品的呈现力,更被人们所理解。
参考文献:
马克实.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创作特点研究【J】.《戏剧之家》.2021(36):102-103
王松.诗意 乐境 声情——论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美学意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21-222
高艳萍.《枫桥夜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研究【J】.《黄河之声》.2021(6):100-102
丁珺.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47-149
曹林.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技术与风格探讨【J】.《剧影月报》.2015(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