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军民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军士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沈周玲 郑小冬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15期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军士人才是军队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军民融合背景下军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军士人才的培养提出有效建议,以保障职业院校规范有序科学地开展军士人才培养,进而使军士人才的培养达到军队的建设要求,快速地提升我国军队战斗力。

关键词:军士人才;职业院校;培养机制

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1],军民融合已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并为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合理的道路。军士人才是我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与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随着军队作战样式和国防科技的快速发展,当前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探索军民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军士人才培养机制便成为推动当前军事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增强我国国防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职业院校军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是由部队和职业院校联合共同完成。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有了稳步提升,但培训各方内容差异较大,导致培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1.1 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管理方面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地方政府,以服务当地的产业和企业,目标定位是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而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军事素质、身心健康、政治合格等方面,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军士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了地方院校以及部队两方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其目标定位仍然不够明确。

职业院校的军士人才在生源方面与多数普通院校的生源一样,学生没有提前专门接受军事训练,不具备优秀的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不具备合格的身心素质和军政素质。并且职业院校中军事训练设施大多不够完善,考核方面尚无统一标准,训练成果无法及时得到检验,相关训练交流较少,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院校军士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军士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军事素质培养,强化体质训练,以达到合格的军士人才培养标准。

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过程缺乏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整体统筹规划,缺乏监督与反馈的有效流程。地方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参与程度较低,职责区分划定不清,导致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难以推进,培养过程中战略无法统一,学科门类的规划不够合理等。

1.2 师资队伍有待提升,与部队的合作还需加强

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学术专业背景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为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军事管理与军事教育方面经验不足,虽然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准军事化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军士人才的身体素质,但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缺乏军队工作的经验,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技能培训方面,缺乏与部队的有效合作,缺乏部队对军士人才的专业指导,部队师资难以参与到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活动中,即便是临时的参与也带有随机性,没有长效稳定的机制作出保证。少数职业院校与部队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存在于两方领导之间,由于双方体制及工作方式的不同,导致沟通协调难度大,基层教师无法全面有效的解决职业院校军士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军队也难以及时掌握军士人才的表现。因此,职业院校与部队在军士人才的培养方面还需加强合作[2]。

2 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应机制作保障,以预防培养过程中出现失控、失效或无序的情况。因此,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是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能促进培养过程有序合理开展,是规范化、法制化进步的保证。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机制有动力、系统、控制与反馈机制。

2.1 动力机制

动力是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推动力量。动力机制能够推动、牵引和激励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军士人才的培养要以打赢作为根本的原则,以装备更新、军队发展以及国防建设为推动力,根据具体需求有效布局军地的力量,以此来完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激发职业院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建立和实施对应的激励措施,进而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调动军地力量主动积极地参与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去。

2.2 协同机制

协同合作是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基础,团结的协同合作机制可以整合多方的资源优势,加强军地双方教育理念的交流融合,更好地解决军士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协同机制包括资源共享与理念协同。资源共享指在掌握军地资源的背景下,结合军士人才的培养目标,调动、共享、整合多方资源,使资源在军地之间共享流动,进而实现军士人才培养资源的最优效益。理念协同是指依据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目标,消除解决各方交流障碍,将各方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结合,创新军士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使其友好融合。

2.3 控制机制

控制机制是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即对培养军士人才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使其健康发展。控制的内容具体包括制度规范、预测规划、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制度规范是从政策法规层面对军士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规范的制度可以明确军地各方在军士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强化各方的执行力度,强制性的保障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健康开展。预测规划是结合军士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预测军士人才培养的专业、数量、类别等,进而制定科学地培养方案,使军士人才的培养切合实际。军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需要实行检查监督,既包括职业院校按照培养与规划的要求开展自查监督,也包括外部的管理机构对职业院校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以确保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考核评价是指参照军士人才培养目的与规划对培养过程实施考核,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提出改进意见,考核评价动静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持多角度、多层次灵活的考核评价原则,以确保对军士人才培养结果进行有效控制。

2.4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对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问题,进而反馈给职业院校及管理部门,并制定改进措施,完善培养制度和流程,减少失误与偏差,提升培训质量,反馈机制是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效果保证[3]。

3 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明确国家主体地位

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要首先确立国家主体地位,依法依规保障国家的宏观指导,使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养顺利进行。应积极建构和健全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的领导体系,明确人才培养战略,以国家作为主体的职业院校军民融合军士人才的培应突出军队的主导位置,让中职教育在军民融合体系中发挥作用。军士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地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提升军士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职业院校的军士人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重视思想政治学习,始终坚持学习新要求、新理论、新思想、新思维,以中国共产党理论作为指导,自觉远离抵制错误思想,保持正确的政治头脑,在思想政治方面坚定与我党保持一致,保持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纯洁,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个人愿望与军士人才的培养目标统一起来,确立建功于军营的正确理想信念。

3.3 执行军事化管理

职业院校军民融合的军士人才培养要执行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职业院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军事训练的经历,难以达到准军事化的管理训练要求,因此,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军士人才受到职业院校其他同学的不良影响,表现出纪律松散,作风不严,自我要求低等特点。职业院校对军士人才的培养要选准时机进行严格高强度的训练,将强健体魄、严守纪律、服从命令、铸牢军魂放在首位,提高军政素质。职业院校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担任教员,或聘请转业的军队干部到职业院校参与军士人才的教育工作,模拟并学习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安排学生执勤、站岗、维护秩序,组织军士人才前往红色基地学习,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果,安排军士人才在部队实习,提前体验部队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接受军营文化的洗礼,帮助职业院校的军士人才毕业后快速融入部队。

3.4 深化军地协同力度

随着兵役制度的改革,军士人才选拔渠道的拓宽,人才培养制度的修订,构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军士人才培养体系已取得很好成效。部队名师走进地方职业院校,介绍讲解部队装备,开展现场教学训练,加大部队和地方职业院校的协同力度。职业院校也要主动与部队保持交流,在课程设置、选编教材、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方面将部队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逐步探索部队政工以及军体教员远赴地方职业院校授课,传播军队的新理论、新科技,协同地方职业院校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贴近实际的军士人才培养目标。部队教员协助职业院校开展军体、政工和管理等教师培训,部队尝试开展军事夏令营,协调军士人才前往部队体验学习。

3.5 关注追踪入伍军士人才的表现

职业院校的军士人才毕业后往往在部队服役,部队官兵对军士人才的评价最科学合理。各地征兵部门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与其交流沟通的平台,解决职业院校难以前往部队调研学习的问题。进而各地职业院校深入到军士人才所在的部队调研,了解部队需要哪些类别的专业人才。建立部队组织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络机制,通过实地调研与电话回访等多种途径听取部队的反馈,持续追踪军士人才的发展现状,据此完善职业院校军士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而全面有效推进军士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进而达到军队的建设要求,履行军队的使命和任务,快速提升我国的军队战斗力[4]。

参考文献:

[1] 张潇珑.军民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定向士官生人才培养研究——以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91-94.

[2] 王英.基于军民融合高职海军士官人才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2):17-21.

[3] 李东岩,王恩,王治.军民融合视域下军事人才培养流程与机制设计[J].中国军转民,2022(24):8-10.

[4] 李成海,曲平波.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实践反思与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2019,36(04):80-84.

基金项目:2023年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项目“职业院校建立军士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 HBZJ2023170)”。

作者简介:沈周玲(1993-),女,汉族,湖北仙桃,助教,硕士研究生,武汉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郑小冬(通讯作者),女,硕士研究生,武汉文理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