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孝亲敬老中华传统文化在社区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的丰富孝亲敬老文化对促进家庭伦理道德水平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背景下,要做好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充分挖掘其在“中国式养老”模式中的现代作用。通过大力宣传敬老爱老事迹、规范村规民约敬老助老、组织开展代际互动活动等创新手段在社区营造孝亲敬老助老氛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老年友好型社区;孝亲敬老;老龄化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都包含敬老爱老,中华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在《孝经》中认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必须身体力行的尽孝心,使父母在晚年阶段能享有丰富的生活资料,不但身体康健而且精神愉快。同时传统孝文化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由“孝养”向“孝忠”“孝治”发展,既由“善事父母”向“以孝治天下”发展,由原本的家庭伦理道德转变为社会政治思想。孝文化不但在解决中国历史上诸多养老问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功效,而且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伦理道德价值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丰富内涵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理念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里仁为美”的一种解释是居住在仁爱的邻居中才是美的,或要想达到美就先要居住在仁爱的地方表明族群邻里关系是我们特有的文化优势。中华传统孝文化为缓冲老龄化压力,走“中国式养老”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家庭是中国社会最牢固纽带,家庭伦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治理体系。“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和睦的文化和乡土居住传统观念,为现代邻里互助、农村养老互助站、社区养老提供了深厚基础,也助力了“时间银行”“老伙伴计划”等措施项目的顺利开展。“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表明古代中国就已经发现了蕴藏在老年人中的人力资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开发老龄化群体人口红利的一种重要方式。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比喻老年人应该老当益壮,通过积极进取实现老有所为。为自己的老龄阶段做全职业周期的物质准备和积极适应老龄阶段的心理准备是每个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前的必修课。要以勤奋、达观、自主的心理态度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真正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境界,从从容容体面而愉快地老去。这些传承千年的文化资源毫无疑问会夯实中国式养老的伦理价值基础,中国式养老资源将得到极大拓展,应对老龄社会的资源格局也将进一步重构。传统中华文化中形成关于孝亲敬老固有的自然性,义务性,继承性等独有的特征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能对晚年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二、老龄社会中孝文化的现代作用
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中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把继承和批判相结合,重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孝亲敬老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在历史视野中对孝亲敬老文化演进的历程梳理,对中华优秀敬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尊老爱老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阐发。分析传统孝文化面临的现代冲突,强调尊老敬老爱老文化的现代价值,赋予孝亲敬老文化在老龄社会视域下新的丰富教育内涵,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将其践行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要大力开展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视家庭建设,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良好家风的树立,家庭和睦的实现、代际和顺将不断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通过大力发掘、宣传敬老典型,讲好老百姓身边敬老故事促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接纳、尊重和帮助。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性工程。以实施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和创新工程、“敬老月”、“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为契机,将选树表彰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与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评选结合起来。在各类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加入为老志愿服务内容。除了出行便利、公交乘车优惠、门票减免等老年人优待措施和项目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优待领域和数量,进一步创新优待方式,比如老年人优待标识的设置,减少不必要证件的办理,实现凭身份证就能享受各项优待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先行试点对国外老年人享受与本地老年人同等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巨大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辅以对有违爱老助老现象的揭露和监督,从而营造良好敬老社会氛围。
三、社区营造孝亲敬老助老氛围策略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孝老爱亲的美德,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推着轮椅上的父亲、牵着母亲的手两张照片,拨动无数人的心弦。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新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显著特点使得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国情认知有限,对老年群体的需求和涉老设施的“邻避”问题等不理解。所以要建设敬老爱老社会环境,必须在全社会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意识。
(一)大力宣传敬老爱老事迹
社区应倡导全体居民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积极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首先,在社区内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在社区内举办以尊老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节庆活动,开展评选尊老敬老模范活动,对于尊老敬老的居民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各社区敬老爱老的先进典型。活动中重点宣扬积极老龄观,引导老年人树立终身发展观念,增强老年人的自尊、自强、自爱意识。其次,要善于利用媒体力量,大力宣扬敬老爱老先进事迹。社区工作中应加大对“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宣传报道,将评选与表彰“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榜样人物的事迹宣传应作为老龄工作的重点、热点。以及老有所为的事迹和经验也应纳入媒体宣传范围,以倡导老年人实现和展示晚年价值。在宣传中要把握尺度,以正面宣传为主,对有警示性的问题与案例,强调适度宣传,明确宣传目的是要强化子女的尊老敬老意识。最后,社区要对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展开定期培训。做到在写新闻报道时,掌握一个“新”字,紧抓新人、新事、新经验三个重点报道榜样人物。在写作技巧上,做到标题新颖、内容详实,重要新闻及时报,典型事迹重点报。社区可依据发展规划把宣传报道列为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把宣传敬老爱老感人事迹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对于撰稿人给予精神鼓励或必要的物质奖励,提升老年宣传工作的效果与水平。要充分发挥孝善模范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促进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形成县、镇(街)、村(社区)三级组织推荐评选机制,组织开展“孝善之家”“孝贤之星”“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并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大力宣扬孝善人物感人事迹、弘扬孝老敬老精神,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把孝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怀敬老之心、常扬尊老之德、常做为老之事,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规范村规民约敬老助老
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在村内广泛发布修订征求意见,紧紧围绕村民关心的身边事听取村民意见建议,详细记录群众诉求想法,将村规民约的制定与社情民意紧密结合,由村党支部整合形成村规民约初稿,再次下发到每位村民手中,帮助其理解村规内容,在宣讲过程中融入对涉老政策的讲解,鼓励社区居民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地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等评判村规民约的适宜性与可行性,详细听取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将修改后的村规民约交由村组干部初步审议,修改后下发给全村党员,再次完善后下发给村民代表签字同意,村党支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村组干部入户宣讲,经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签字同意后定稿实施,并报乡镇党委备案,形成正式村规民约。整个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党群互动的过程,保证群众有公正的参与权与表决权。最终在村内形成“遵规光荣、违约可耻”的良好舆论氛围,带动每位村民遵规守约。
移风易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在村规村约的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凝心聚力强村貌。根据党员具体情况,制定合格党员行为标准,督促党员带头移风易俗,以优良党风带社风民风。在践行村规民约、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必须首先做到,只有党员真正从自身做起,群众才愿意追随。除了党员带头,村规的执行还要依托热心公益事业人员的带头作用,用乡贤文化涵育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社区志愿者应以居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参与协助解决村民生活中遇到的小矛盾、小问题,并利用演出、报刊、宣传墙画等形式弘扬正气推进移风易俗。思想工作重心紧抓“一老一小”问题,对村其行为规范进行约束,推进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的良好乡风,展现出一个秀美乡村的面貌。通过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表彰典型,发挥示范引领,引领农村新风尚,村规民约深入人心,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三)组织开展代际互动活动
要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维护老年人的尊严,避免出现代际间的道德贫困。养儿防老永不过时,但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与方式。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着隔代抚养的特点,老年人不可避免地围绕看护孙辈产生社交活动。老年人除了与自家孙辈的代际活动,还在看护孙辈与其他儿童共同玩耍时,与更多老年人产生互动与互助。社区是公共性活动场所,开展代际互助活动能够让代际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建立情感联系既能够帮助老年人增加社会参与,强健身心,减少孤独感,提升幸福感;又能帮助儿童学习生活技巧,培养做人做事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代际多赢。代际互助活动的核心在于代际参与、实质性互动、常态化交流,以促进代际间资源交换,最终实现自助助人的幸福美好生活。
农村社区代际互助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社区老年人,落脚点也是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帮助老人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价值感。因此,社区推动代际互助时,需遵循互惠性、普惠型与专业性三个原则。农村互助养老的本质是以互惠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互助是发生在农村社区内老年、中青年和幼儿群体中彼此的互帮互助,强调各个年龄阶段本身优点利用的最大化,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的接受年轻群体的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和年轻群体接触,有利于老年人心理状态、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年轻化,丰富农村老年人的乡村生活。而对于年轻一辈而言,和老人一起活动,能够切身感受人的衰老过程,意识到老人是需要关爱、帮助的群体,有助于提升青年一代孝老敬老的道德素养。二者通过参加各类代际项目,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实现代际间的持续性互动。普惠性是代际互助的刚需条件。我国农村地区养老形势严峻,养老服务体系与实际养老需求相比,仍然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而在目前开展的农村社区代际互助实践中,大多数制定了准入标准,限制了参与其中老年人和年轻群体的人数和范围。对参与群体的特殊性要求阻碍了更多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参与,导致服务覆盖面小,居民参与热情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因此,农村社区代际互助应遵循普惠性原则,降低准入门槛,搭建老年世代与年轻世代交流互助的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代际项目,让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能力的居民参与其中,拓宽服务范围。动员村内有文化、有特长的老年人,为其提供场地,课外辅导村内小学生,为他们提供课外知识和技能帮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做法不仅可以使农村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还可以提高老年人在精神上的快乐。同时,也可以使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形成关爱老年人的良好观念。同时,让更多年轻群体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最后,农村社区代际互助要遵循专业性的原则。社区互助服务的实现依托专业性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在硬件方面,农村社区代际互助场所的布局设计、物品摆放等要贴合老人的习惯,方便老年人开展活动。场所中制定服务安全守则,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特点,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娱乐设施、辅助设施等相关基础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在软件方面,要建构农村社区代际互助服务监督机制。农村社区代际互助涉及多个参与者,社区要就农村社区代际互助过程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的工作或者服务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评估,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与管理,并且实行一定的激励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提高农村社区代际互助的服务质量。同时,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专门从事农村社区代际互助工作的人员进行实地指导,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城市社区可以将辖内中心区域的一些老旧国有办公场所改造为“友邻中心”,秉持“友好家园·邻里共筑”的核心理念,把服务延伸到社区老、中、青、少、幼全代际居民。在友邻中心内可以开设按摩椅、乒乓球桌、台球桌等设施供中老年朋友休闲运动项目,真正让“友邻中心”成为适宜祖孙三代的社区服务场馆。
参考文献:
[1] 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14/content_5569385.htm.
[2] 刘慧君.老年友好型家庭与社区环境的优化路径[J].国家治理,2021(10).
[3] 李小云.人与环境匹配理论及其对乡村老年宜居环境研究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20(07).
作者简介:贾波(1975-),男,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