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产教融合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是高职院校为适应酒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设立的新型专业,产教融合是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它涉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创新机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阐述了产教融合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其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中的应用价值,评价了其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人才培养
前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酒店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将原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酒店管理知识、技能和素养,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酒店运营、管理、创新和创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助力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产教融合的背景
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发展,中国酒店行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酒店运营效率、服务品质和客户体验,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数据管理、人才短缺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响应酒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需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产教融合,通过将产学研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方可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推动酒店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应用和专业人才培养。
二、产教融合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高校和企业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中开展了产教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的主要方式。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校企共建。校企共建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共同建设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工作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条件。
(2)校企共育。校企共育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内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校企共用。校企共用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互相开放、互相支持、互相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产教融合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相融合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模拟酒店管理。模拟酒店管理是指通过模拟酒店的各项业务流程和环境场景,让学生在虚拟或半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任务执行、问题解决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
(2)数字化运营实践项目。数字化运营实践项目是指通过参与或开展与酒店数字化运营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应用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运营决策能力。
(3)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指通过将学生安排到合作企业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工作岗位实习,让学生在师傅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成果等方面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的目标和结果,是实现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统一的主要标志。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培养。借助产教融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包括软件开发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字营销能力等。
(2)创新培养。通过产教融合的项目开发和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具备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模式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
(3)就业培养。围绕酒店行业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具备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所需的就业意识、就业技巧和就业竞争力,包括就业选择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就业发展能力等。
目前,在我国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中开展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高校和企业之间只是形式上签订了协议,并没有真正开展有效的合作活动;双方只是在部分课程或项目上进行了合作,并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的合作关系。
2.实践教学缺乏质量和效果。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并没有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指导,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实践教学缺乏有效评价,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反馈和改进。
3.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部分高校对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市场调研,并没有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变化,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不足,没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没有针对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辅导服务。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产教融合的机制和模式,加强教育行业与酒店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酒店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创新机制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产教融合改进策略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产教融合理念和模式,形成统一的产教融合框架和规范。
1.参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定突出专业特色和就业导向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构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等。
2.以项目为载体,将涉及酒店企业真实的数据和运营任务分解到课程中,让学生边学边做,理论结合实践;融合“管理+运营+技术”的综合运用为一体,提升学生的跨界的学习和实践综合能力。建立科学、公正、透明、动态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反馈产教融合的成果和问题,促进产教融合的持续优化。
(二)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以政府部门为支持的产教融合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氛围和环境。
1.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申请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参与政府组织或主导的产教融合项目或计划。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和资源,拓展与酒店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参与行业活动和项目,获取行业信息和支持,提高学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声誉;加强与酒店企业的对接和沟通,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或座谈会,交流产教融合的进展和问题,协商解决方案和措施。
(三)建立以实践为主线,以创新为核心,以多元为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践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配备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模拟真实的酒店工作场景和环境。创设产教融合的载体和平台,开展项目开发,即以项目为主要形式,结合案例、模拟、实训、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酒店环境中,以酒店数字化运营的相关领域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策划、设计、实施、评估等过程,完成涉及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各个部门和岗位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运营流程重构能力、产品和服务设计能力等。
2.参与以酒店数字化运营的相关技能或知识为内容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酒店数字化运营的相关领域为方向,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项目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和实践。
(四)建立以质量为导向,以效果为评价,以改进为动力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促进产教融合的持续优化。
1.建立效果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保障机构、质量保障制度、质量保障措施等,明确质量保障的目标、标准、责任、流程等,确保产教融合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建立体系,包括效果评价指标、效果评价方法、效果评价程序等,科学、公正、透明、动态地评价产教融合的输入、过程、输出、成果等各个环节,反映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3.建立改进机制,包括改进目标、改进措施、改进计划等,根据效果评价的结果和反馈,分析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方案和措施,落实改进责任和任务。
四、总结与展望
成功的产教融合需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亦应如此,校企双方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明确责任和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产业洞察力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领导力等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罗敏. 产教融合模式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 旅游教育, 2022(1): 35-38.
[2]赵青青.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基于五所“双高”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文本的比较分析.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2(3): 34-39.
[3]赵艳;吕海燕;王纪豪;刘骐源.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资源开发, 2022(5): 32-34.
[4]李娜, 王晓娟. 产教融合视角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新百年酒店, 2021(19): 18-20.
作者简介:李峻(1979-),男,汉族,山西运城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朱晔 (197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旅游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旅游教学与管理,智慧旅游。
基金项目:2022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改课题(课题编号:2022SZX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