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智慧应急”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频发,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应急作为一种新兴的应急管理体系,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智慧应急的应用与发展,探讨了其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智慧应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智慧应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一、引言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事关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突发事件的风险和隐患不断增加,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应急管理体系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智慧应急作为一种新兴的应急管理体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为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二、智慧应急的应用
1、监测预警
(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在各种设备、设施和环境中部署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突发事件迹象的实时监测。例如,在地震预警中,通过安装在地表的地震仪和传感器,实时监测地壳形变、地震波传播等数据,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2)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在监测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识别异常信号,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例如,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为地震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在监测预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预警模型进行优化,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预警效果。例如,在生态环境监测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遥感图像、地面观测数据等进行融合分析,预测污染物的扩散趋势,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4)实时预警系统:实时预警系统是智慧应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各类监测数据和预警模型,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实时预警。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预警系统可以自动触发预警信号,并通过短信、语音、APP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指挥调度
(1)应急资源信息化管理:通过智慧应急平台,实现应急资源的实时查询、调配和跟踪。智慧应急平台可以整合各级应急部门的资源信息,包括人员、设备、物资等,便于指挥人员对应急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和有效调配。
(2)智能导航系统:为救援人员提供最优路径,缩短救援时间。智能导航系统可以根据救援任务需求,为救援人员规划最优路径,避开拥堵、危险区域,确保救援力量迅速抵达现场。
(3)应急预案匹配: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现场情况,自动匹配最佳处置方案,指导救援行动。智慧应急平台汇集了各类应急预案、处置措施和专家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救援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处置建议。
(4)多方协同作战:支持多部门、多地区在线协作,实现救援力量的高效协同。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使救援力量在统一指挥下开展行动。
(5)实时沟通与指挥: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通讯工具,确保现场指挥与后方支持紧密协同。智慧应急平台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通讯工具,如对讲机、视频通话等,以便现场指挥人员与后方支持团队保持紧密联系。
(6)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救援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对救援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如现场环境、受灾情况、救援力量部署等,为指挥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救援协作
(1)信息共享:通过智慧应急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实时共享,提高救援协作效率。智慧应急平台可以整合各级应急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使各部门、各地区实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救援力量部署等情况。
(2)协同工作:支持多部门、多地区在线协作,实现救援力量的高效协同。智慧应急平台为各部门、各地区提供在线协作功能,使救援力量能够在统一指挥下开展行动。通过平台,各部门可以实时了解现场情况,协调支援,提高救援效率。
(3)任务分配与调度:根据救援需求,智能分配任务,调度救援力量。智慧应急平台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自动分析救援需求,为各部门、各地区分配合适的任务。
(4)实时沟通与协调: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通讯工具,确保现场指挥与后方支持紧密协同。智慧应急平台为救援人员提供实时通讯工具,如对讲机、视频通话等,以便现场指挥人员与后方支持团队保持紧密联系。
(5)救援资源共享:实现救援资源的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各地区的救援资源情况,实现资源的快速调配。
(6)救援预案协同:实现救援预案的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提高救援效率。智慧应急平台汇集了各类应急预案、处置措施和专家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救援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处置建议。
4、应急处置
(1)风险评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实时评估。智慧应急平台可以根据历史数据、现场情况等因素,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应急预案匹配: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现场情况,自动匹配最佳处置方案。智慧应急平台汇集了各类应急预案、处置措施和专家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救援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处置建议。
(3)应急资源调度:通过智能导航系统、实时通讯工具等手段,实现应急资源的实时调配。智慧应急平台可以优化配置救援力量,确保救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4)现场指挥与协调: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实现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同作战。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监控现场情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
(5)受灾人员救助:通过平台发布救助信息,指引受灾人员疏散、转移和安置。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更新受灾人员的位置信息,为救援人员提供搜救目标,提高搜救效率。
(6)次生灾害防范:针对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监测次生灾害风险,提醒相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
(7)环境监测与评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现场环境质量,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智慧应急平台可以监测污染物扩散、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环境问题,评估事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通过智慧应急平台,实时发布事故处置进展、预警信息等,引导舆论走向,维护社会稳定。
5、恢复重建
(1)受损基础设施修复:针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等,进行修复和重建。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受损基础设施的情况,为修复工程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资源配置。
(2)住房重建:对受灾群众的住房进行重建,确保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居住条件。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更新住房受损情况,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重建计划。
(3)公共服务设施恢复:恢复受灾地区的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协助政府部门评估公共服务设施的受损程度,制定相应的恢复计划。
(4)生态环境修复:针对受灾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修复和治理。智慧应急平台可以监测生态环境质量,为治理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5)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加强受灾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分析受灾地区的风险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6)社会保障政策落实:落实受灾群众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协助政府部门追踪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及时调整救助政策。
(7)心理援助: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智慧应急平台可以搭建心理援助平台,提供在线心理咨询等服务。
(8)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对恢复重建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质量达标。智慧应急平台可以实时监控项目进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三、智慧应急的发展策略
1、加强政策支持
(1)制定优惠政策:出台针对智慧应急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补贴、减免等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2)资金投入:设立智慧应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产业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3)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
(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智慧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明确智慧应急技术应用的规范和标准,确保产业发展有序进行。
(5)优化监管环境:加强对智慧应急产业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竞争秩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规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6)支持创新研发: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智慧应急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
(7)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支持智慧应急应用示范项目,如智慧城市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通过示范项目,推动智慧应急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8)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智慧应急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智慧应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9)宣传推广:加大智慧应急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智慧应急的认识和认可。通过各类媒体、展会等活动,推广智慧应急的应用案例和成功经验。
(10)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智慧应急产业在本地区的落地和发展。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
2、提高技术研发水平
(1)加大投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应持续加大在智慧应急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研发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智慧应急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设立研发平台:构建智慧应急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引进与培养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智慧应急技术研发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研发水平。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智慧应急技术研发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智慧应急技术的研发能力。
(6)制定技术研发规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智慧应急技术研发规划,明确研发方向、目标和重点领域。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按照规划开展研发工作。
(7)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智慧应急技术的竞争力。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给予奖励和政策扶持。
(8)加强标准制定与宣传贯彻:完善智慧应急技术相关的标准体系,制定关键技术标准。加强对标准的宣传贯彻,引导企业遵循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9)推广应用试点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场景,开展智慧应急技术的应用试点项目。通过试点项目,检验和优化技术方案,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10)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智慧应急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维护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智慧应急技术的发展。
3、完善数据体系建设
(1)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整合各类应急数据资源,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
(2)建立数据采集与传输机制:制定数据采集、传输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对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的接入和管理,提高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覆盖范围。
(3)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监控和控制。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校验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拓展数据来源:积极寻求与其他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数据合作,拓展数据来源。同时,鼓励公众参与数据采集和共享,形成多元化的数据来源渠道。
(5)构建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应急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6)建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同时,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制定数据应用政策与规范:明确数据应用的范围、方式和权限,促进数据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数据应用研究与创新。
(8)加强数据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的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等人才,为数据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9)开展数据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在部分地区或场景开展数据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检验和优化数据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
(10)宣传与培训:加强对数据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数据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数据应用能力。
4、推进跨部门协作
(1)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级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定期会议、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等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协作高效。
(2)制定跨部门协作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应急事件,制定跨部门协作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协作流程和沟通渠道。确保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协同行动,有效应对灾害。
(3)构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应急数据的实时共享。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为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4)强化人员培训与交流:组织跨部门的人员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各部门人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和协作能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经验的分享和相互学习,提升整体应急响应能力。
(5)开展跨部门联合演练:定期组织跨部门应急演练,检验协作机制和预案的实际效果。通过演练发现问题,不断优化协作流程,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6)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部门之间主动协作、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各部门的协作积极性。
(7)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对应急管理部门的监督和问责,确保跨部门协作的有效实施。
(8)宣传与推广:加大对跨部门协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支持。通过各类媒体、讲座、培训等形式,普及应急管理知识,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9)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智慧应急管理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10)不断优化协作机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使之更加高效、灵活。适应应急管理发展的需求,持续提升跨部门协作的能力和水平。
5、培养专业人才
(1)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培养具备应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完善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应急问题的能力。
(3)建设实训基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应急管理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通过实际操作演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急响应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应急管理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5)开展在职培训:针对在职人员进行应急管理专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相关技能和业务水平。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促进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拓展。
(6)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应急管理机构和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8)举办各类竞赛和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应急管理相关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竞赛和活动,选拔和培养优秀应急管理人才。
(9)完善就业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政府部门等优先招聘应急管理专业毕业生,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对在应急管理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10)持续关注产业发展动态:紧跟智慧应急产业的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确保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论
智慧应急作为新兴的应急管理体系,在我国应急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完善数据体系建设等措施,智慧应急将更好地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韩亚平.江西省智慧应急建设探索与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6):22-24.
[2]张桂蓉,雷雨,冯伟等.大数据驱动下应急信息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22,41(04):181-185+201.
[3]温如鹏,刘毅,韩亚平.智慧城市视域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研究——以某省会城市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07):238-239.
[4]张鑫.智慧赋能应急管理决策的范式转变与使能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21(05):55-62.
[5]伊长新.智慧应急系统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07):172-174.
[6]雷霆,孙骞,王孟轩.基于5G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J].指挥与控制学报,2020,6(04):319-323.
[7]彭凌,许文浩,苏耀墀等.“新基建”与智慧应急[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0(09):39-47.
[8]陈科帆,余伟.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0(03):69-72.
[9]戚宏亮,刘颖.“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3):8-10.
*基金项目:南昌工学院科技计划基金项目(NGKJ-22-13);南昌工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GRCZX-20-13)。
作者简介:韩亚平,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设工程、智慧安全系统工程及地质监测预警管理、碳中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