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全面发展教育观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反思

黄荣峰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3年34期
百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全面发展教育观已经逐渐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树立良好的核心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随着外界环境的多重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让绝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全面贯彻到位。基于此,本文从全面发展教育观背景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优化实施路径,希望给相关教育从事者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全面发展教育观;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实施路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途径,越发引起社会与学校的高效关注。但从具体实践中发现,这一方面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形式化、医学化、片面化等,很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指导,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现如今,随着国际教育的不断完善,很多国家将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专业心理学辅导课程,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

一、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成为现代化学校教育的一种崭新发展趋势,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倡导在各阶段教育中不断推进。自从我国正式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相继颁布许多有关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为在实施中突出其重要性做好准备。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快推进

从教育宏观角度来讲,各省教育部门纷纷出台重大教育政策,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对所有师生进行全面教育,真正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许多研究学者对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以及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省级政策统一以构建学校心理育人体系为核心目标,将课程建设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强化建设师资队伍,加快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1]。尤其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学校心理健康政策,不断加大其实施力度,在各方面呈现出一定成效。

3.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新现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逐渐有了雏形,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占据一定地位,引起师生的关注。例如,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组织形式规划方面,高职和大学本科情况要比中小学效果好一些;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评价指导占比来看,大学本科的情况要高于中小学以及高职学校。由此得知,不同阶段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已经有了良好局面。

二、全面发展教育观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1.加强制定心育制度,维护学生权益

制度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通过正确指导与规范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的良好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年龄、性格特点以及身心发展中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完善的教育制度,确保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维护他们的权益。所以,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育人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其工作内容,突出教育有效性。明确心理咨询工作准则,合理划分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职责和内容,严格遵守心理健康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课堂教育内容关爱学生,营造温馨咨询环境,学生逐渐放松警惕,不再排斥教师,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制定心理咨询保密制度,从实际行动保护学生的隐私和尊严,定期与学生沟通成为彼此好朋友,相互保守对方秘密。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活动等功能性场所,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实践记录,争取让心理咨询按照规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切忌触碰学生的隐私,比如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保证学生隐私信息安全,真正成为学生赖以信任的好老师[2]。

2.设置心育课程,科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显得尤为关键。与此同时,设置合适的教育时间,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内容,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常识,让他们打心理产生明显变化。学校在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理应考虑本校学生各方面,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逐渐在深入讲解中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同时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情绪调整具有积极影响。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要求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心理知识育人资源,认识到其重要性,促使二者相互融合,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目标。

3.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育人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所以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求心理健康教师育人水平提升,也要保证心理健康指数稳定,不会因学生的情绪变化产生影响。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班级数量,遵循持证上岗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与此同时,在学校中强调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做到全天值班,随时接待学生。其次,加大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育人水平,强化他们的心理咨询专业技能,采用合理的育人方法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对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从学校角度尽可能缓解教师的教育压力,减少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展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3]。

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新兴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特点,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课题。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主,通过沟通认真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普及类教育,有效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从根源防范心理问题发生,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英成,邓诚铖.基于外卖食品消费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评《食品卫生学》[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22):8966.

[2]熊淑萍,王坚.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教学效果问题对策分析——以江西省中小学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158-160.

[3]武洪波.全面发展教育观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反思[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129-132.

项目:桂教基教〔2023〕22号,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姚秋竹名师工作室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