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心理情景剧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围绕心理情景剧的基本概念与实践应用展开分析,剖析心理情景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用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正向作用,并提出了心理情景剧作为小学校园开展对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应用对策。探索开展以小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参与式、主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主动觉察,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情景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益凸显的严峻形势,多次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传统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亟待变革。
心理情景剧是一种戏剧形式,通过表演者的行动和剧情的发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通常心理情景剧会围绕着人物的内心冲突、情感纠葛或心理挣扎展开,通过表演者的演技和剧情的设置,观众可以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心理情景剧的这一特点,有助于调节儿童的情绪。心理情景剧通常还会涉及到心理学、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主题,从而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由此,心理情景剧为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载体和路径。
一.心理情景剧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概述
心理情景剧作为心理剧的衍生品,起源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莫雷诺创办的自发性剧院,是心理学领域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团体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式打破了以语言为主的传统单一性咨询方法,通过对生活场景的多元化再现,通过不同角度激发成员的自我探索意识,主动发现并体验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正视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通过演出的形式进行宣泄,并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实现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矫正,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情景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在欧美地区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方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将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和心理冲突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帮助演员以及观众共同剖析和思考这些虚假但真实的心理问题。戏剧化的呈现方式可以视作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种正向变革,在互动式、参与式的活动中直面心理冲突,剖析内心世界,矫正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心理情景剧却在小学的校园中显得凤毛麟角,大部分的小学还在开展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当下已然收效甚微。心理情景剧若是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失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路径。
二.心理情景剧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向作用
(一)习得健全而真实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
心理情景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可以向观众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人类情感,在戏剧中体验角色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小学校园中的心理情景剧可以通过对话、动作、表演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达戏剧故事中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小学生群体的善恶观和健全的社会情感。此外,心理情景剧通过创编或改编后,可以传递戏剧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变化与情节发展,让观众在对戏剧产生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
(二)提高小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的一切关系中,人际交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会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事项。小学校园中心理情景剧的准备和演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剧本的研讨,角色的选取,剧目的排演,舞台的塑造,演出的协作等多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理情景剧的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团队之间形成合力完成工作目标。这一漫长的过程,正是广大小学生群体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崭新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团队协作中找寻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此外,在心理情景剧的演出和呈现中,可以带动参演人员和观众剖析、反思角色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的处理方式和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形成对社会人际交往的正确认知。
(三)解决小学生群体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群体在面临校园生活中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冲突时,往往不知道或者不愿意主动向其他人倾诉和求助。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小学生校园生活中一个迫切的问题。而心理情景剧可以很好地帮助面临心理问题的儿童在场景化的戏剧呈现中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呈现、分析和处理。
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言,校园心理情景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体验式、参与式、主动式的特点。在剧本的编创过程之中,创作者会基于自身真实的生活经历塑造戏剧角色,构思故事情节,设计矛盾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情景剧创作者会反思自身过往的经历,自发地解决创作中的困惑和问题,从而开展一次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其次,角色的选取,剧目的排演,舞台的塑造这些阶段,是搭建广大小学生群体交流平台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在团队的交流之中进行良性的人际交往,探讨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心理问题的宣泄和排解提供一个有效途径。此外,心理情景剧演绎和呈现的过程也是参演者和观众完全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参演者和观众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饶有趣味的戏剧故事和生动演绎之中,把内心的负面情绪一扫而空。在自觉代入戏剧角色后,还可以通过为角色在故事中找寻心灵的出口而获得奇特的心理情景剧体验,辉映现实生活里鲜活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情景剧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一)戏剧艺术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灵疗愈
戏剧艺术的具有承载精神、传播思想、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这样一种语境下,戏剧可以将人暂时带入一个超脱现实生活负担,摆脱观念束缚的“自由之地”,也就是戏剧的“假定情境”,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中体会到戏剧不能言说的美感。当人们进入戏剧中的审美境界时,即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面对具体的戏剧情节时,人们又都是平等的。戏剧美感所产生的分享与情感的共鸣,可以使人们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和汇合。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戏剧拥有一种精神文化属性,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说对自由幸福的思考和想象,对灵魂的慰藉等等。鲜活的校园生活在通过戏剧艺术的加工后,会自然而然地让观众的心灵得到艺术的慰藉。
(二)心理情景剧的题材和儿童的心理发展相适应
纪实性的戏剧取材于真实的人类历史生活,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内容也来自儿童真实而鲜活的现实生活。这些真实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题材可以是面对新同学,新学校的焦虑;可以是面对第一次,下一次的胆怯;也可以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情绪。这些题材反映了校园内外的现实生活,也适应了不同年龄阶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
(三)心理情景剧可以再现真实的情景和情感体验
情景剧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在戏剧演绎和呈现之中,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深入理解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体会到剧中人物的的心理情感,并寻找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因。在再现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参演者和观众可以体验到属于角色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可以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和疏通。由此,心理情景剧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可以让他们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在真实情景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四)心理情景剧可以诱发小学生群体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情景剧产生的多个阶段之中,无论是剧本的编写,还是剧目的排演,从角色的选取,到舞台的塑造,小学生群体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里,他们感受到的是团体的协作,自我的创造,在体验角色的悲欢喜乐之时,也在探索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情景剧的活动是一个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儿童学会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
四.心理情景剧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一)充分利用剧本素材展现心灵关怀
理所当然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剧本素材的第一来源是鲜活的校园生活。在剧本创作素材的选取中,应当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总结校园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精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案例,尤其要依据观众的心理喜好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展开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小学生群体普遍比较关注的话题和内容,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此外,要结合小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揭示出小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塑造一个健全人格,情绪稳定的角色形象,发挥校园心理情景剧正向的示范作用。
剧本素材千差万别,但总的来看有以下类别:心理问题类,包括小学生群体在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对自我产生的错误认知等;人际交往类,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社会交往中出现的焦虑和抑郁等;情感问题类,包括青春期的两性情感,师生情,血缘情,学习过程中的厌学情绪等。
(二)融入鲜活的生活故事创设真实的现实情境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创设不同内容的心理情景剧。随着生活经验的稳步积累和年龄增长,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此时则更需要贴切真实生活的心理情景剧。创设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可以让儿童在真实的场景之中和同伴之间进行交往和团队合作,体验自我的行为和情感,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生活故事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人际交往中的焦虑和抑郁,学习过程中的厌学,两性关系中的烦恼等,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常常在于这些领域,却没有覆盖到小学生群体中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创设心理情景剧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每一个方面。
(三)创新媒体技术创造艺术而趋真的视听情景
心理情景剧的演绎和呈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需要舞台的创设、道具的配合、音效的辅助以及录像的运用等。当今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影视音技术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在影视行业之中尤其迅猛。戏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由于传统道具和舞台的局限性,对演员和观众的戏剧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如此,传统道具和舞台所创设的情境也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把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情境创设之上,进而激发观众的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之中。
(四)心理情景剧的开展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支持
一直以来,小学校园内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配置未达到相关标准,专业的戏剧教师更是非常缺乏。小学生群体的很多心理疏导工作通常由班级的班主任负责,但班主任缺乏相关的专业经验,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且班主任日常的常规工作量非常大,工作内容难以覆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很难展开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情景剧的开展需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展开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将这些分析过程运用到剧情演绎中,强化心理问题解决之后的积极呈现效果,以此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对开展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五)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本土化转变和深入发展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戏剧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关注,对心理情景剧的了解比较浅显,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开展的心理情景剧倾向于表演层面,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治疗作用。此外,西方文化体系下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平等,在心理剧表演中更为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但是国内文化环境中比较强调团队的作用,相关表演模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心理情景剧的健康治疗作用。因此,要凸显心理情景剧的心理疗愈作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本土化转变和深入发展。
(六)让心理情景剧走入小学校园的课堂
课堂是小学生群体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情景剧作为广受学生群体欢迎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将心理情景剧引入课堂中,能够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关注度与求知欲,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心理情景剧的内容生动,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内容呈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各类心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因此,把心理情景剧引入课堂,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心理情景剧是应用于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活动,它以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不同于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为小学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但心理情景剧的开展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专业团队,进行本土化的转变和深入发展以凸显心理情景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让心理情景剧在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韦忠霞.情景剧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23,(33):84-85.
[2]李艳.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3):99-101.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应用戏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1-09-57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