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松阳县松阴溪流域农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农业、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加上农药、肥药的不合理使用和管理,土壤酸化,微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较大,农田水生生态基本运转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自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以来,该项目主要通过生态循环农业补链建设、农作物秸秆收集、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农资市场规范化升级、提升生态茶园种植体系、“肥药两制”数字化建设等,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促进绿色发展。
1.研究背景
松阳地处浙江西南山区,瓯江上游,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县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全县“八山一水一分田”,中部松古平原为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主要河流松阴溪贯穿全境由西向东汇入瓯江。古谚有云:“松阳熟,处州足”,松阳素享“处州粮仓”的美誉,瓯江两岸稻菽交错、茶园千顷,良好的松阴溪灌溉网络滋养着“处州粮仓”。多年来,由于茶叶等单一作物长期大面积种植、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农药化肥使用,茶园土壤处于极强酸性[2],pH值4.5以下的茶园占21.2%左右,pH值最低值已达到2.97,强酸性土壤内部微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较大[3]。农田水生系统内灌排水渠淤积、渗漏,水体富营养化氮磷处理不够完善,土壤养分丰富性下降,种植区的隔离措施较弱,农田水生生态基本运转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的问题,面源污染极易扩散,生存环境恶化,生态功能下降,把控农产品安全难度上升,集中性病虫害爆发的几率提升等生态问题。
2、主要做法
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4],松阳县将松阴溪流域农地生态修复项目作为系统治理的子项目,在全县域范围内实施,抓住“肥药两制”改革机遇,加快发展生态有机茶乡、绿色农田生态修复,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我县生态修复,践行“两山”发展理论[5],打造我县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新局面和农田生境保护修复典范。主要通过“四个聚焦”推进农业生产绿色生态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生态茶园种植体系、农地土壤生态修复、推广高效绿色生产模式,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
2.1聚焦资源利用,修复生态环境
2.1.1生态循环农业补链建设
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为主体,创建绿色农场、绿色农庄和绿色农业企业,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创建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通过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统筹布局农业产业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动植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加工企业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循环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大力推广菜-稻轮作、果(茶)-绿肥、稻-鱼(虾、蟹、鳖)等种养模式。
2.1.2.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坚持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主体参与、市场运作,加快构建包含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在内的全口径、分类别回收处置体系,形成实用可行的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优化回收网络布局和建设,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回收(暂存)站点的“最初一公里”,有效落实废弃包装末端处理渠道和处理能力,力争农业废弃包装“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2.2聚焦市场提升,把握污染源头
2.2.1农资市场规范化升级
加强农药、化肥源头管理,优化其产业和使用结构。加强农资经营资源配置,优化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推行农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经营模式;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监管,推进农资管理数字信息化建设,加强农资管理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农资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生物农药、商品有机肥等绿色农资的推广力度,农资补贴发放(核实)与实名购买挂钩。加强工商、公安、农业、供销等农资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农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规范禁限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
2.2.2农业主体规范监测管理
放眼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规划,率先抓住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新型农业主体,建立试点主体“一户一档”数据库,完善生产主体坐标、种养品种、生产规模等基本信息,开展耕地质量、病虫草害等基础数据监测,根据肥药定额施用标准测算农业主体肥药限量额度。种养类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主体全部纳入“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平台,全面落实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加强数据监测。
2.3聚焦生态有机,促进绿色发展
2.3.1提升生态茶园种植体系,助力“中国有机茶乡”发展
通过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提升茶叶有机种植体系,全面比肩欧盟标准,大力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减少农药使用量。严格农药化肥实名购买和定额使用,严厉打击经营禁限用农药和含禁限用成分的农药、叶面肥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的天然健康。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生物有机肥(菌肥)、商品有机肥的使用。推广使用天敌友好型粘虫板、性诱剂、植物源杀虫剂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防治技术,提升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茶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兑现,品牌宣传推广。
2.3.2.产业平台绿色高效发展
着眼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作为绿色发展核心区域,依照“肥药两制”改革要求,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形成绿色高效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循环化经济体系,积极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主体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增强规模化、一体化发展。
2.4聚焦数字赋能,打造高效绿色生产模式
2.4.1.“肥药两制”数字化建设
以政府数字化改革和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农资监管、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整合提升工程,推行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加快建成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统一农业生产记录参数,简化电子台账格式,新增农资流转挂钩联动、肥药限量额度测算、施用强度统计分析等功能。实施基层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基础数据调查,严格数据统计报送,有效掌握化肥农药经销、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产生、收储、处置情况。
2.4.2.按方施肥减量增效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全面实施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监测,完善全县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档案,及时掌握全县耕地地力变化动态和趋势。实施农用地土壤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扶持发展绿肥种植,大力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推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提倡多使用家畜家禽厩肥、粪便肥,切实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4.3.农药减量控害增效
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络建设,增设农作物病虫测报点,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性,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使用绿色防控新设备,逐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推广绿色防控融合面积5万亩次;建立茶叶和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各1个。
3、取得实效
3.1生态效益
采取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减少农田农药投入量,最大限度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最大程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循环利用资源,统筹生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再生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种养殖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坚持环境与发展“双赢”。自项目实施以来,每年减少农药用量5%左右。
3.2社会效益
采用新模式、新技术、新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极大地推动区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实现古法农业、生态农业、科创农业融合发展,振兴松古平原沿溪村庄文化,打造万亩现代粮仓,建设“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特色是田园、最深底蕴是乡土文化”的秘境田园。自项目实施以来,已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1.63万亩。
3.3经济效益
通过松阳县松阴溪流域农地(肥药双控)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水稻、茶叶产业的优势地位,生态农产品价值转换机制更加成熟,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使GEP更多更快更好的转换成GDP。山水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全年实现茶叶产量1.8万吨、产值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和8.1%。
参考文献:
[1] 项柳洲,林荣华,叶斌.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留住”田园松阳”最美风光[J]. 浙江国土资源,2018(4):55-56
[2] 徐仁扣,李九玉,周世伟,等.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调控的科学问题与技术措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2)
[3] 吴林土,徐火忠,李贵松,等.微生物菌剂对松阳茶园土壤酸化改良及肥力提升的效果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6).
[4] 成金华,尤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2):1-6.
[5] 马勇,郭田田.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J].旅游学刊,2018,33(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