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

卢敏杰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26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市 163319

摘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技术和资源,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发展认知,本文旨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并从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思政内容、教育环境等多个角度研究教育方法,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实意义;实践路径

引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各类思想文化交汇融合,对大学生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诱惑。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教师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政教育中,研究更加科学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工作路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新媒体背景的基本情况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媒体形式不断扩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外,出现了手机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类型的新媒体,在网络数字技术以及终端设备的支持下完成信息收集和传播[1]。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即时性特征较为明显,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随时完成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在此基础上,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不再受限于单一地理区域的限制,实现了传播区域的超时空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为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搭建了沟通桥梁。此外,新媒体环境的用户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在多次传播的过程中增加了传播内容的失真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扩展了研究主体和思政内容

在新媒体平台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从更加系统化的角度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提升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数量较多、速度较快,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难度更低,可以在搜索引擎、教育平台的帮助下快速收集并整理有效的资源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思政工作途径。

(二)提升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传统的教育方式相对比较刻板,教育氛围比较枯燥和紧张,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接受性、趣味性也得到提升,通过研究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教师可以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思想政治理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人品德素养,增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借助新媒体,学生的学习机会变多,能够在付出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2]。

(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具

新媒体环境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共享,创造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实践工具,借助平台可以帮助教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教师可以在数据库、信息处理平台的帮助下完成各类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其处理成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助力。教师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手段开展教学,完成线上教学、课程评价,答疑辅导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高质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开展各项工作前均应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当组建优质的工作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工作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抓住研究重点和教育内容,起到较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可以组织短期培训,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向教师传递思想政治工作的要领和重点,使教师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思政教育知识系统,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除此之外,还应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帮助教师了解新媒体环境的基本特点、熟练使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同时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科学把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尺度,帮助教师改变灌输性教学思想,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双向机制。另外,应当在师德师风方面加大教育力度,通过学习,教师能够摆正心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强调知识理论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意识层面的提升[3]。

(二)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借助新媒体开展的教育工作对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作的载体,高校需要重视教学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新媒体建设水平,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客观条件。

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基础和前提,高校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新媒体设备,如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确保广大师生能够使用新媒体平台。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全面覆盖校园区域的基础上增强网络信号的强度,削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环境。例如,高校可以建立校园网,每一位学生使用学号注册并登录,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群体限制为在校学生,从而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信息。教育研究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分析学生的思想倾向、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后,高校需要重视教学设施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定期检查教学设施的具体情况,处理设施问题,及时淘汰损坏严重、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设施,保证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

(三)创新思政教学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创新工作,保证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首先,将新时代创新理论引入思政教学中,这是把握教育方向的重要方法。教师需研究最新理论要求,从中提炼重点,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完成理论层面的提升。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思想,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理论营养。其次,增加实践内容,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教育素材,拉近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教师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中收集学生的生活碎片,从学生对外分享的生活中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思想认识等,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点。最后,加强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课程开发工作的进行不断完善了现有课程教育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式逐渐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开发新媒体课程,结合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新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增加图片、视频、文章在课程中的占比,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思政理论[4]。

(四)拓展思政教育范围

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将目光局限于已有的教材体系,围绕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这一形式客观上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进步。教师应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拓展教育范围,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和良好素质。

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学生科学运用新媒体环境,借助优势条件提升个人能力,学会判断新媒体环境信息的真假,规避不良信息对自身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合媒介素养的培养手段,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广泛查找专业资料,了解行业发展前沿的理论成果,学习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常用的信息查找媒介,讲解使用方法,教授学生正确使用关键词、研究主题等内容搜寻正确、全面、专业的专业信息,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解读信息背后的含义,借助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更多的元素,如红色文化、校史文化、当地发展历史、特色文化等,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

(五)规范媒体教育环境

新媒体时代网络用户群体数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容易带来更多的风险隐患,学生极有可能在网上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产生错误的想法,这一特点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教师应当重视媒体教育环境的规范和净化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高校可以为学生制定完善的行为规范,规范网上行为,要求学生遵守基本的道德理念,禁止在网络环境中散布并传播虚假信息。例如,教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观念的建设工作,向学生讲解网络规范行为,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同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监督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例如,高校可以将舆情监测重点放在QQ、微信、微博等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中,综合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学生干部的力量,高质量完成新媒体教育环境的把控工作,保证育人质量。

(六)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并约束自身行为,助力社会发展。

社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社团活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舞蹈编排、戏剧演出、插花、绘画、书法、手工艺品制作等,围绕活动主题参与活动。各社团准备结束后,高校可以划定单独的区域和时间段完成作品展示,邀请广大师生参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可以将活动重点设置为发散性更强的题目,从个人情感出发,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对亲情、友情的理解,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到活动中。例如,可以将辩证法作为活动主题,举办作品分享会,包括但不限于纪录片、专业书籍、科普文章、影视作品、戏剧演出等多种形式。还可以举办榜样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力量,通过邀请学校先优模范、优秀校友、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团员等分享交流,宣传人物事迹,号召全校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七)延伸网络思政教学

新媒体时代为线上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网络思政的研究重点。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如学习通、学习强国等,在线上平台中搜集并整合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除平台本身具有的思政学习资源之外,教师可以在自主在平台系统中上传资料,分享教育经验、丰富教育资源,增强思政教学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钉钉等平台建立群聊,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向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还可以通过线上答题的方式快速收集学生的答案并完成批阅工作。另外,学生在教学软件中的学习进度、时间长短等均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直观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参考这一数据,科学判断学生的成绩,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结论: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社会稳定、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今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教师更应正确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路径寻求创新教育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教师教育引导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杨洋.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2):106-108.

[2]邵敏兰.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2,(23):48-54.

[3]程诚.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05):152-155.

[4]柳伟,郭鹏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2):120-122.

[5]董福祥.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23,(10):92-93.

作者简介:卢敏杰,1995年9月,女,汉族,黑龙江肇州,宣传部思政科科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