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地理新旧教科书表层系统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区域地理为例
摘要:出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文章比较了人教版2008年版高中地理必修3和2019年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表层系统,提出新版地理教科书的使用建议。研究显示,教师在使用新版区域地理教科书时应注意:加强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与作业系统的联系,重视问题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表层系统;比较研究;地理教科书
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并在山东、海南等地率先试行新高考,2021年吉林省进入新高考改革。随着新课标的推出,高中地理教科书不断优化与更新。本文对人教版2008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以下简称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和2019年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以下简称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表层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改进之处,以期为吉林省教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识能力提供参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作为教科书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课文系统以文字和数字符号的形式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是地理教科书的主体[1]。比较两版教科书的课文系统有利于学习者深入了解教科书所传递的地理信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整本地理教科书进行系统性整合,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其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将课文系统分为教材结构体系、教学指导语和教学辅助材料三部分。
(一)教材结构体系比较
两版教科书的教材结构体系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首先,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删除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部分内容,并将生态脆弱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合并为一章,即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其次,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新增了情境设计和本章要点,将原教科书的阅读栏目改为自学窗。
(二)教学指导语比较
教科书中的教学指导语也是课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类似于教师的课前导入语,是整个章节的起始部分。两版地理教科书均在章首页设置了教学指导语,不同的是,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增加了节前情境设计,围绕着当前章节的标题和生活中实际的地理问题来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此外,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在每章后新增了一类教学指导语,总结本章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本章知识点,巩固所学,对地理知识有整体性概括。
(三)教学辅助材料比较
教学辅助材料是课文部分的扩展,其形式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2]。相比于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新增了“案例”这一栏目。例如,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案例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拓宽地理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图像系统的比较
教科书图像系统是以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示、照片、绘画等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3]。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图像的使用使地理知识点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习者,新高考对于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图像系统的设置也是教科书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本文将着重比较两版教科书在图像数量和图像类型两方面的差异。
(一)图像数量的比较
通过对比两版教科书,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得知,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图像的数量为113幅,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图像数量为119幅,在页数上少于原教科书的同时,其图像数量却更多。
从两版教科书图像分布的章节来看,如表2所示,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图像分布更加均衡,而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图像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根据各章内容的需求不同,图像数量的分配也有所侧重。例如流域内的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资源调配,产业转移等,知识点的综合性更强,学生学习时如果没有图像的辅助,单凭文字的描述很难理解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基于新课标的图像系统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增强其区域认知能力。
(二)图像类型比较
教科书图像系统中包含着不同类型的图像,主要分为地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和其他类型图。地图本身是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具有很强的知识传播功能[4]。因此两个版本的区域地理教科书均设置了较多的地图。不同的是,在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中,占比例第一的是地理示意图,共有44幅,在2019年区域地理教科书中,地理示意图的比例下降。景观图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达到36.1%,成为图像类型的主体。
地理景观图是利用图像真实重现某一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地理这一学科包罗万象,很多地理景观距离学生太过遥远,文字性的描述比较枯燥乏味,又无法全面概括。而地理景观图的使用可以通过展现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更加清晰地感受地理事物,以弥补文字性描述的缺陷。例如,在学习“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这一课时,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只提供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普通地图。而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不仅提供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图,还附加了长江三角洲的水稻田和松嫩平原种植玉米的两幅景观图。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两地截然不同的风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由于两区域不同的区域环境和地理要素,使之产生了不同的农业景观。
这样的改变是基于新课标对于降低教材的使用难度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要求,地理景观图的使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区域,以宏观的角度了解世界各地景观的特点和变化。
三、作业系统的比较
教科书中的作业系统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效果的工具,有利于学习者作为一个潜在的学科专家思考、反思和应用学科知识。作业系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作业系统进行自我检验,教师通过作业系统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课标对教科书的要求。下面本文将作业系统分为思考,活动,问题研究三部分,分别对比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和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差异性,以探讨新版教科书的改进之处。
(一)思考类作业系统比较
两版教科书均将思考类作业穿插在正文当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对于这一板块知识的思考。但不同于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在思考类作业的设计上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并思考所给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读图分析能力。这一栏目的设置,使学生学习课文知识后,能够依据实例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活动类作业系统比较
如表3所示,本文将两版教科书的活动类作业分为分析类、讨论类、绘图类、资料收集类和调查实践类。从活动设计的数量来看,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活动的总数量为45,比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多了12个活动。从活动的类型来看,两版教科书中分析类活动均占主体地位,其数量分别为32和27。虽然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分析类活动数量减少,但占比却从71.1%左右提高到了81.8%左右。例如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通过提供我国南北方的传统民居的景观图,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结合自身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自然原因和南北方城市住宅楼差异的自然原因。这一类活动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活动所提的问题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将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基于新课标的要求,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也进一步减少了“活动”栏目中的问题的难度和问题的数量,降低教科书难度,缩短课时长度,减轻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问题研究类作业系统比较
两版教科书均将问题研究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安排在每一章的末尾。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内容涉及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国家重要的发展问题或科学畅想。使学生在相应的地理情境中,通过观察和阅读资料,发现问题并相互交流以获得答案和检验所学。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较为开放,以此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系统性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整合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由于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已经使用很长时间,其中的一些问题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例如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问题探究——南水北调,是二十世纪中期提出的,并于二十一世纪初开工,已经不再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因此,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将这一章的问题研究改为“该不该引水入疆”。这种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之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此外,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的问题研究栏目在原教科书的基础上,新增了“问题探讨”部分,整合栏目重点问题,学生可以依据“问题探讨”梳理整个栏目的脉络,收集资料,讨论问题并得出结论,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四、结论与使用建议
在课文系统上,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在教学指导语栏目下新增了情景设计和本章要点,教学指导语和辅助材料类型丰富,趣味性更强,拓宽学生地理视野,吸引学生注意力。选材时更加切合实际,增加反映我国发展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图像系统上,两版教科书对于图像的使用均非常重视,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增强其区域认知能力,体现了图像在地理学科中的独特作用。不同的是,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设置了更多篇幅的地理景观图,图像更加重视真实景观的再现,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能够更好地和现实融合,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同时降低了图像使用的难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在作业系统上,两版教科书均设置了问题研究,切合国内外热点问题,语言生动,探究性强。不同的是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删除了2008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中的实践调查和角色扮演两种活动,减少了“活动”栏目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降低了教学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教师使用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提出了如下建议:
1、注重课文系统和图像系统的结合。教师在使用教科书中要注重将图像系统与课文系统的概念、原理、规律、特征和成因方面进行联系,使得课文系统和图像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教科书系统。
2、注重图像系统与作业系统的结合。2019年版区域地理教科书在作业系统的设置上更多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教师在使用作业系统时也要注重与图像系统结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3、重视问题教学在课堂中应用。教师要学会利用教科书中设定的问题,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还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培养其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冯玉琴.基于课程标准的新旧高中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3]颜慧.地理实践力视角下教材图像系统分析——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J].地理教学,2017(10):16-19.
[4]博涛.浅析地理教材中地图的设计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