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技工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方法

——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

黄元强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25期
东莞市技师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 523466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如何才能与专业教学实现无缝融合,是困扰诸多教育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详细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多种方法与技巧。有效的引导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思政元素,从而真正的实现接纳、认同与内化。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控加工;思政元素

引言:“课程思政”最早起源于2014年,是由上海市在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念。自2017年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来,我国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至今已超过6年。但是,对于技工院校以实操类为主的课程(包括部分的一体化课程),当前的融入效果还并不理想,许多专业教师还未能真正的探索到课程与思政的最佳融合方法。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可融入的思政内容范围

在专业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范围不仅仅是我们常见的爱国教育、工匠精神等内容。以第七届广东省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教师职业能力竞赛评分标准为例:“凡是能有效的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修养、工匠精神等要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均属于该范畴。因此,可选的范围其实相当的广泛。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

思政元素如何完美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并不是指在授课过程中以喊口号的方式进行,也不是简单的围绕教学过程中的若干片段、某些环节,随便加饰些思想政治的内容。成功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仿佛就像:“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如:盐、糖),必须使其完全溶解到食物(专业知识)当中,这样(学生)在品尝(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自然的进行吸收”。同理,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思政元素,才能真正的实现接纳、认同与内化。

四、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与技巧

(一)确立课程思政的核心融入方向

首先,可以根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确立一条能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思政核心方向。以数控加工专业《配合件数控车床加工》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数控车床完成配合零件的生产加工。提出课程的关键技能点“配合件”,便能确立以“配合”两字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思政核心方向,从而选取与“配合”相关的思政元素。如:通过分析各零件的加工质量对配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学会正确的处理个人与小组、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等。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

1、在任务设计中融入

在设计教学载体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产品形状特征,从任务的命名上融入思政元素。如:子弹的加工、奥运五环的加工、坦克的加工等等。如此,便可以在任务导入的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开展思政教育。

2、在小组命名的过程中融入

实操或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可以设定某一思政元素做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创设与该思政元素相关的组名(人物或故事)。如:本次任务的核心思政元素是“大国工匠”,课前布置各小组搜索我国大国工匠代表人物,以该“人物姓名”为小组命名,并在课中简短的陈述该“大国工匠”的主要事迹。

3、在教学环节中融入

以本人曾开设的公开课《飞弹的加工准备》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4、在专业知识点中融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当次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内容,对应的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具体融入思路举例如下:

5、在实操的过程中融入

在专业实操的过程中融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预设法

在课前深入分析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

思政元素。如:在传授车刀刃磨知识时,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或学情判断,该班必定会有部分同学需要经过多次刃磨练习才能成功。便可此为例,在课堂中融入坚持不懈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

(2)观察法

通过在实操过程中,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随机发现可融

入思政元素的行为和举动。例:在实操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小组对国产的数控机床产生了质疑。便可以此为思政切入点,现场融入中国制造或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

6、在任务总结中融入

在任务总结时,可以将本次任务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总结升华,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巩固思政效果。

五、思政融入效果的检验方法

1、在回顾旧知中提问

回顾旧知环节不仅仅回顾所学知识点,也可以融入上次任务所包括的思政元素点,检验学生思政元素掌握效果。

2、在课后练习中提问

在课后练习(工作页)中创设习题,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思政感悟,巩固课程思政效果。以“工匠精神”为例,可通过三种方法检验思政元素融入效果。

(1)名称解释法

直接将本次任务的思政元素名称作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名称解释。如:什么是工匠精神?

(2)回忆法

学生通过回忆本次课的思政元素,找到学习过程中与思政元素最佳的契合点,并将该思政体会进行描述。如:请如实写出你在完成本次任务的那个瞬间感受到了工匠精神?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迁移法

引导学生将本次课的思政感悟,与生活中的各项事物进行关联。强化思政元素的同时,实现运用与迁移。

如:本次课所体会的工匠精神,将会对你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六、思政融入的误区

1、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以课程为主、思政为辅,不能为了融入思政元素而缩减或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内容;

2、每个课题都需要通过教师不断的思考、摸索,才能找到完美的融入方法和最佳的契合点,这也许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个别课题若还暂时未能寻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建议不要随意的融入,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结束语:

成功的课程思政融合,不是指课程中包含了多少思政元素,也不在于教师灌输了多少思想内容,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感悟思政元素人,使学生真正由心的接纳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理工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与反思[J].马廉洁;张玮;周立斌.高教学刊,2020(20)

[2]课程思政与OBE理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为例[J].王新华;钱炜.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

[3]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讨[J].董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

作者简介:黄元强,男,1990.01,广东普宁,汉,本科,机械工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数控加工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