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研究的现状,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不同阶段研究的重点和特点,对精准资助与育人相关性、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准资助的改革与完善、精准资助的政策研究等几个方面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概述,最后提出资助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困难;精准资助;研究综述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对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都十分重视。本文作者就近些年来国内外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研究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我国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
一、国内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研究
精准扶贫理念是脱贫攻坚的金钥匙,随之而来的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作为教育脱贫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各界和舆论媒体的焦点,引发学术界的讨论热潮。通过在中国知网以“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各类文献265篇。已有文献记载研究始于2016年,共发表6篇文章,之后几年保持逐年增长,2017年共发表17篇,2018年共发表27篇,2019年共发表61篇,2020年共发表69篇,2021年热度降低共发表47篇,2022年共发表26篇,2023年已发表12篇,经对以上文献进行主题词分析,国内学者对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精准资助与育人相关性研究
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帮助他激发内生动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综合发展,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拥有能够独立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张永通过剖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内涵与价值,提出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型资助理念,构筑“六位一体”的精准资助体系,在对象认定、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生、技术方法、帮扶成效方面的精准内容进行解析,并提出建构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强化资助工作的监管力度、加大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的三重保障机制。展伟认为精准育人是指在经济精准资助上开展的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强调育人的发展性、时效性。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致贫的原因有很多种,以往“大水漫灌式”的资助工作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资助工作必然会转向为精准资助。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人转向要求树立精准育人的思维理念、创新精准育人的实践方法、构建精准育人的现实路径,校园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建议以项目制形式开展精准育人工作。
2.高职院校精准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多数文献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均给出了对策建议。梁莉莉通过对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情况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识别方面存在识别效率低,识别结果欠真实,精准资助手段单一、资助金额一刀切、资助过程缺乏人文关怀就业帮扶困难;精准资助管理中缺退出机制、建档内容规范不科学、资助育人成效差、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并从贫困生人数、学校资助队伍、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地方政府责任中分析原因,提出建立跨部门共享性的建档立卡大数据系统,实行助人与育人的多样化资助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精准资助队伍等对策建议。陈孝友针对资助工作中资金来源单一、资助管理理念落后、资助管理机制不健全、资助工作与教育思想脱钩的问题,提出转变资助管理理念,加大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坚持以人为本健全资助管理机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争取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吸引其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的建议。
3.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改革与完善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改革与完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生认定、精准资助方法、体系、模式建构与革新方面。白华和徐英就建档立卡生的精准资助工作进行探析,认为建档立卡精准资助具有发展性、保密性、精准性的基本特征,提出遵循经济资助与成长发展相结合、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相协调、群体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统一、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等四项原则,构筑“差异化、动态化、共享化”三化一体的立体化发展路径,构筑建档立卡生跟踪反馈机制,建档立卡生的毕业不意味着资助工作的结束,是资助工作的新起点,应及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工作,让学生感受到社会、政府、母校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精准资助跟踪和评价机制,助力学生成长发展。鹿光耀等人认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民主评议欠真实,资助资金监管不到位,资助对象认定困难的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以及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多维资助模式的创新构建:创新认定方式,资助工作要个个把关,建立“班导+班委”精准筛选机制,确保精准资助落到实处;从严监管资助,全面监督评选过程,重点保护资助对象心理健康,强化专款专用;拓宽资助渠道,按需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兜底应急资助机制,实现“应助必助”;打造“资助+”模式,突出育人导向等方式。黄立和戴航基于大数据的视角,提出建立健全高职大数据精准资助系统,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指标体系,打造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精准资助路径。
4.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政策研究
贫困生资助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历了1949年-1982年的免费上学阶段,1982年-1986年奖助并存阶段,1986年-1993年奖贷共行阶段,1993年至今的多元混合阶段。薛浩和陈万明通过对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演进的梳理,发现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现出在价值取向上由片面追求公平逐步转向公平与效率兼顾,在资助主体上由政府独揽逐步转向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在资助体系上由单一的奖、助政策逐步转向奖、贷、助、减、补和“绿色通道”相结合的特征,指出我国高校资助政策设计上存在重政府、高校解困轻社会力量资助的倾向,在政策内容上存在重经济援助轻精神扶贫的倾向,在政策保障上存在重制度约束轻法律规范的倾向。樊永生对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精准识别不彻底、按需资助不充分、资助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利用海量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识别,完善贫困生精准资助学费、生活、特别激励、特殊关爱“四大保障”体系,实施贫困生精准资助自强励志、感恩教育、素质提升、创新创业“四大育人”工程,构建贫困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能力、就业能力“四大能力”平台。
二、国外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研究
精准资助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外高校资助工作研究集中在资助理论、资助体系及资助影响力等方面。国外对高等学校贫困学生资助的理论研究可概括为四种: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筛选假设理论Tinto,V.(1975)的学生整合理论。Bean,J.P.,Vesper,N.(1990)认为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对于学生参与学业、学业进展、学业保持率、学业完成时间和完成率、学业成就会产生影响。关于学生贷款的有效运行机制,WoodHall在总结非洲国家的经验教训后提出学生贷款有效管理的要件是:管理结构、法律保障、选择资助目标的有效机制、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广泛宣传。英国伦敦经济学家NicholasBarr和澳大利亚教育政策专家Chapman等对学生贷款回收问题作了研究,主张学生贷款应由社会保险机构回收,并认为按收入比例还款可以消除学生贷款中的拖欠问题。
三、国内外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精准资助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精准资助的研究带有鲜明时代印记,我国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仍存在重物质资助,轻人文关怀;重材料甄别,失精准研判;重问题解决,疏长远规划,精准资助工作的技术支持不足,政策宣传和社会支持力度不够,资助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资助工作协同联动作用缺乏等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各专家学者多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对完善资助体系和资助机制提出建议,但部分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对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不足,重定性研究,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少。三是罕有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学制和生源的独特性出发,考虑当前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四是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成效不突出。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精准资助工作如何更精一步,如何充分发挥精准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2]展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人转向[J].江苏高教,2018(6):80-82.
[3]梁莉莉.高职院校实施建档立卡学生精准资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陈孝友.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3):47-51.
[5]白华,徐英.扶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16-21.
[6]鹿光耀,张永红,王志发.高职院校多维资助模式创新构建思考[J].职教论坛,2018(12):143-146.
[7]黄立,戴航.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精准资助[J].教育与职业,2019(8):53-60.
[8]薛浩,陈万明.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9]樊永生.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62-66.
[10]Tinto,V.DropoutfromHigherEducation:ATheoreticalSynthesisofRecentResearch[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1975(1):89-125.
[11]Bean,J.P.,Vesper,N.QuantitativeApproachestoGroundingTheoryinData:UsingLISERELtoDevelopaLocalMod-elandTheoryofStudentAttrition[M].Boston,MA: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1990.
【作者:高娅妮,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资助工作。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农村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PZ21377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