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搭-创-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工科类院校育人主体协同力不够强、创新教育不够系统、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进行分析,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的主体作用,将思想引领贯穿于科研立项、科研过程、科研产出等重点环节,构建“建-搭-创-评”科研育人工作体系,有效激活科研育人全要素,实现科研融入育人全过程。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育人 路径探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拔尖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依靠大学[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打破传统育人格局,建立一个开放的、协同的、创新的育人体系。科研育人是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回应,也是高校贯彻落实中央育人精神的重要工作之一[2]。本文以某工科类高校构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的主体作用,激活科研育人各个要素,围绕科研立项、科研过程、科研产出等关键环节,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期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科研育人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
1 育人主体协同力不够强
近年来,高校教师普遍能够意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意义,但因为科研至上的理念占主导,教育主体缺位;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深,教育不够有吸引力[3];育人目标不明确,标准不便于界定,教育主动性不强等原因,导致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的育人协同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2 创新教育不够系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已步入深入发展阶段,但受限于教育思想认识不足、实践平台搭建不足、课程体系构建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足[4],本科生甚至少部分研究生的科研实际参与有限,尚未形成一体化、全贯通的创新教育体系。
3 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产教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从目前来看,产教融合的驱动力不足,育人成效不显著;教育链和产业链分离,创新链不强;产教融合紧密度不够等[5]困境,制约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建-搭-创-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
(一)建体系 强化科研育人动力保障
1.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突出学术水平和育人实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科研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修订《教师科研绩效分配办法》、《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科研育人制度,推进“三联系”“三协同”育人机制(“三联系”是指党委委员联系课题组、支部书记联系学生党员、教师党员联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三协同”是指思政与科研创新协同、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协同、校内校外协同),促进学院师生实现三全包联。
2.打造学术诚信体系。坚持把学术诚信纳入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崇德向善”师德建设工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相关讲座、学术不端违纪案例警示,组织学生签订恪守学术规范的承诺书。加大学术诚信前置审查力度,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科研氛围。
3.夯实队伍支持体系。推进科研育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凝练学科特色,集聚学科顶尖人才,塑造引领性的师资队伍,实现专任教师100%进入科研团队,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要。坚持“引育用”并举,选聘高级职称人员、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博士生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青椒沙龙”“研究生导师论坛”“老带新”结对子等活动,注重科学精神、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言传身教。
(二)搭平台,拓展科研育人协同途径
1.“科研+项目”保障平台。面向国家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承担科研项目,助推经济发展。
2.“科研+教学”协同平台。依托功能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研究生实践基地等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师生研讨”双螺旋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材聚讲堂”“课间三分钟”等工作品牌,形成优质课程思政系列案例,将科研报国、科学家精神等融入科研兴趣、科研训练、科研活动、科研文化。“材聚讲堂”现已推出20期,“课间三分钟”现已推出50余期,活动受到“高校思政网”“津云”等媒体的报道。
3.“科研+实践”转化平台。推动科研平台、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科研团队面向学生开放,举办“实验室开放日”“科创市集”等活动,鼓励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接触实验室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参与式、互动式和研究型的学习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系一赛”品牌科创赛事。近三年,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00余项;获得全国“挑战杯”揭榜挂帅赛三等奖、全国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特等奖、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比赛银奖等重量级奖项。学生科技活动参与率达90%以上。
(三)创特色,打造科研育人文化氛围。
营造“材聚天理”校园文化。连续举办四届“材聚天理 料写春秋”青年发展论坛,搭建京津冀鲁苏等地千名青年才俊研究生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平台,促进校际之间、学科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材子有约·谈心工坊”“智创英才”“材行天下”等“材”字品牌。学生科技参与率达90%以上。学生年均发表SCI论文200篇以上。
(四) 重评价,持续提升科研育人实效。
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等先进导师或科研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连续多年评选“我最喜爱的科创导师”“材料最美·教育工作者”“材料最美·班主任”等,用好学院公众号、网站、宣传栏等积极宣传先进事迹,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作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地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
三、启示与思考
(一)坚持党建引领。
学院充分发挥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和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党建引领科研育人”模式。在支部设计上,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选聘老党员、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担任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作用。依托研究生党建“四个先锋”工程,选聘能力素质过硬的研究生党员到本科生支部担任支委,加强朋辈引领。在党日活动设计上,围绕科研报国、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室安全、学术诚信等设计活动主题,将中心工作和党日活动相结合,加强教工支部、研究生支部、学生支部、科研团队支部的分类指导,通过支部联动共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氛围。
(二)坚持系统思维
科研主体、科研对象、科研方法、科研环境是高校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需要在“大思政”观念的指引下,切实发挥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通过目标一致化、内容规范化、方法系统化,实现“三全育人”。
四、下一步实践方向
(一)注重“创新能力”点上发力
坚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四个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即“组建一个科研攻关小组、解决一个科学问题、突破一项关键技术、推动一个实践转化”,让学生主动结合科研方向,认领科研项目,主动参与团队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矢志创新。
(二)注重“创新实践”面上覆盖
构建“三层次一协同”指导体系,分层化开展科研育人。即构建以院士、国家级人才、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和博士后为主,企业导师为补充的层次分明、梯队合理的导师队伍。搭建高层次产教科研融合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科技参与率,实现科研与育人的融通与对接。
参考文献:
[1] 施一公。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3-10。
[2] 李澜。新时代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育人的困境和突破[J];新西部;2023,(08),235-237。
[3] 魏舶,杨亚庚。科研育人逻辑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59-61.
[4] 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及破解路径[N] ;中国文化报。
[5] 王丽媛等,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09),117-121。
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结题材料
项目名称:科教兴国视域下构建“建——搭——创——评”四位一体科研育人新模式
作者简介:刘欢(198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天津理工大学 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