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语文课堂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摘要:初中教育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进步,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方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革新,这就使得科学素养逐渐成为了现代初中教育的关键教育内容。但由于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内隐性,这就意味着初中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必须要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基于此,本文将以初中教育中的基础教学学科——语文教学为载体,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展开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语文;科学素养;素养培养
不难发现,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许多与科学发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课文与教学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便为初中语文展开培养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有利载体与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承担起推动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教学责任与使命,积极开发与挖掘教材中的科技教育元素,并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去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渗透、与科学技术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有效的塑造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巧妙设置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展开科学探究实践的催化剂[1]。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与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时,就要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去设置与科学技术内容有关的教学问题,以此来有效的活跃与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与自主发现的过程中感知与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与科学技术的魅力,进而生成更为浓厚的科学兴趣,为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夯实基础。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老舍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画面,并以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与倾慕之情,这与我们印象中寒冷刺骨、寒风凛凛的冬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学生在阅读与品鉴文章的过程之中便会被老舍先生所营造的美好意境打动,生成浓厚的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与态度。这是一篇极为优秀的写景文。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也会将教学重点集中在人文性的突出上,而忽视了对科学内容的有机渗透。而在科学教育当道的今天,教师则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定式限制,另辟新径的从济南冬天温晴特点形成的原因入手,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的冬天差距如此之大?济南冬天独特山景、水景、城景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等具有强启发性与引导性的教学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深度探究课文内容,积极查阅资料,整理科学探究信息。并在下一次上课中,鼓励学生主动揭示济南冬天与众不同的奥秘,深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成就感与体验感,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科学探索兴趣,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客观事物与客观规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度语文学习的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主动的将地理知识、物理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在促进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的同时,促使学生更为深度的感受与体会科学的魅力与价值,生成更为浓厚的科学探索与科学探究热情。
二、加强科学教学引导,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接受能力[2]。并且,在科学思维方法得到合理内化之后,学生的智力与认知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与增强,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帮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科学教育时,就要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对比思维、总结归纳思维以及概括分析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与锻炼。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与组织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遣词造句、经典段落进行分析;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内涵、写作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文本形式、类型进行对比分类,以此来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学会独立、自主的梳理语文知识内容,并能够将这一能力合理的迁移到实际生活之中。这无论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来说,还是对学生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言,都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影响与关键作用。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时,为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理解与掌握文中所提出的两种导致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对比图表的方式,对文章的写作顺序与写作逻辑展开梳理,如图1所示。
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对比、归纳、总结以及概括中,更为深度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并在理解本篇课文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成果——印证观点”的同时,把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思维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语文阅读的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同样也有着重要影响与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身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的初中语文教师,同样也要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实际生活之中所存在的客观现象,并用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语言对各种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表达。这不仅能够有效的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观察、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口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这对于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言有着极强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注重科学思想升华,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品格
科学精神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与提升的关键所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创造、客观求实、勤恳钻研科学品德与精神的塑造,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同样这也是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实现有机融合的必然教学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特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家故事或科学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与精神的升华,以此来有效的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顽强奋斗的优秀科学品格意志[3]。
以《纪念白求恩》一文为例,这篇课文是在白求恩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的一次演讲。以议论文的方式论证了加拿大共产党党员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精神。在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之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可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向学生讲述白求恩同志在大学毕业后作为军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身心投入于医学事业,成为享誉盛名的胸外科医生的事迹。并在此基础上,渗透在当前的医学领域中依旧沿用的“白求恩肋骨剪”(如图2所示),与他结合当时医疗服务需求所发明的十多种医疗器械,以此来更好的彰显白求恩同志对医疗事业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与持续钻研、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促使学生在阅读与感知文本内涵与思想的过程中,被白求恩同志的敢于献身、勇于质疑、坚持创新、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与科学品格所打动、所折服、所感染,从而对他生成敬仰、尊重的态度与思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未来发展中也能够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不畏强权、不迷信权威、坚韧不拔、不断进取。
四、重视语文教材开发,增强科技教育有机渗透
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许多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之时,就要坚持以语文教材为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积极开发与挖掘语文教材之中的科学教育资源与元素,从而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更好的增强科技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性,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并举发展。
如,《太空一日》一文选自我国航天员杨利伟的《天地九重》,作者在文中不遗余力地讲述了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便能够如身临其境一般感知与感受乘坐太空飞船航行的奇妙体验,观看地球14个昼夜的太空奇景。可以说,这是一篇极具科技性、知识性以及教学性的优秀文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与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时,就可以此为科技教育的渗透点,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影像视频,以此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与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以微课的形式将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所经所感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促使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度的感知与体会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之迅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普及我国目前在航天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生成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献身的科学思想与精神。
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与基础性于一体的重要教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紧密把握语文学科的这一教学特性,加强科技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巧妙的融合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并举发展,助力学生早日成长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广西教育,2021(29):56+88.
[2]冉发龙.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21(09):16-17.
[3]李宏亮,任丽萍.浅议学生科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第二课堂,2020(02):48-50.
作者简介:陈艺,女,福建惠安人,汉族,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