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四维融合”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群建设研究与探索以《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为例

杨潇涵 张杰 唐四维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22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成都 61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城市更新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核心课之一。课程围绕我校“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针对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内容高阶性不足,实践资源零散,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建立“校地企”合作平台,融合“专业技能、社会服务、思政育人”教学内容,重构“目标、内容、方法、场景、考核”教学五大要素开展课程创新改革。引入“两个课堂”,建立“三平台两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育人。利用“第二课堂”深化“校企地”合作模式,推进课程成果转化。教学成果直接服务社会,助力地方城市社区、街道更新项目20余个;2个项目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银奖;获英国生态设计奖50余项、香港当代设计奖40余项,在同类型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效果。

关键词:“四维”融合;“校地企”合作;社会服务

一、 研究背景

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高校应该在产、学、研等领域深化融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范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一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呼吁对高校实践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改革。本项目着眼于我校四川省一流专业、应用示范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并以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城市更新设计》为样本,深入研究和探索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群的构建;旨在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符合城乡建设发展需求、具备使命担当精神、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思路

本项目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群的构建,以《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为样本,开展“四维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内容的研究和探索。具体如下:(1)国内外行业现状及城市更新设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结合现状和理论分析提出“四维融合”的教学模式;

(3)带入“四维融合”模式开展教学实践;

(4)以“四维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课程群,并进行推广。

三、《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介绍

3.1课程概况

《城市更新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开设,开设时间为大四上学期。学生已完成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百分之九十的课程内容,具备了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基础,设计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内容以城市发展中空间规划、产业更新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为线索,具体介绍城市更新理念与政策、城市更新的流程、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空间美化、文化融合、共享共治等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以强化学生统筹设计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旨在为未来学生步入职场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内容:

1.帮助学生了解城市更新设计基本理论,掌握不同类型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原则,图纸表达及国家设计规范等知识。

2.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领会国家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探索城市新旧公共空间改造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影响项目设计的因素,提升解决空间美化、文化融合、共享共治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解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设计的内涵是传承历史文脉,活化城市空间功能。坚定“为人民设计”的信念,以创造更高质量城市环境和城市形态为目标的职业价值观。

4.通过参与课程成果建造落地过程,引导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充分认识。鼓励学生孵化设计成果为创新创业成果。培养学生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

3.2课程建设情况

《城市更新设计》课程自2018年3月开设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学改革:

(1) 基于跟踪调研毕业生岗位匹配度教学反思阶段(2018.03-2020.03):

通过企业走访调研、电话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了我系300名毕业生、20多家用人企业,就环境设计系毕业生半年内岗位适应性,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进行了跟踪调研。主讲教师团队进行了教学模式反思,初步形成了课程改革创新的方案。

(2) 校内教学模式重构,校外资源建立阶段(2020.09-2021.12):

课程开始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的重构,提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高阶性;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开放性。主讲教师团队“走出学校”,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交流沟通,逐渐建立校外课程实践平台资源,确保课程实践内容的真实性、综合性。

(3) “校企地”三平台育人模式探索(2022.03-2022.12):

随着校外4个校企地实践基地趋于稳定,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初步形成,融入“岗位化”教学。课程教学师资中加入企业导师,采用多元联合评价的方式。课程实践内容引入企业设计实题,实践过程深入基层,部分课程成果逐步做到社会服务职能。

(4) “四维融合”教学模式探索(2023.03-2023.12)

课程基于前期各项内容的建设情况,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校企地”三平台合作模式,并在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推广实践。《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则开始探索基于课程实践资源、课程成果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产出科研成果,支持学生团队在课程搭建的实践平台上进行“创新创业”的新尝试。

四、“四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举措

《城市更新设计》课程改革采用“一心两翼三模块”层级化重构教学内容。“一心”以“研究解决城市更新问题为核心”,“两翼”强调“专业技能,社会服务”两方向,分三个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初级模块--设计学理论知识,设计表达”、“进阶模块--交叉学科内容,统筹思维”、“高阶模块--市场化项目实践与运营服务”。建立由“教师、企业、客户”为评价主体,考核内容量化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增加课程学习的挑战度,达到训练学生统筹思维为教学目标。举措如下:

4.1层级化重构教学内容,建立多元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强调训练学生统筹思维。

《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内容引入交叉学科相关知识体系,层级化重构理论教学内容。以国家政策、行业前沿理论为引领,城市发展中空间环境、生态坏境、文化环境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为线索,具体介绍城市更新原则与方法、城市更新的流程、设计内容和项目后期运营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中空间环境美化、文化融合、共享共治等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实践涉及场地调研评估,项目策划、项目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运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教学内容。

4.2融入“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与服务+思政育人”理念,推进教学成果创新,重塑职业理想

课程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强调学科融合,课程理论内容以国家政策、行业前沿理论讲解为引领,实践内容以“校地企”微更新项目为依托,学生通过与导师、企业、用户多方交流,全面学习和实践技能,掌握城市新旧公共空间功能置换,更新设计的方法。课程成果不局限于参加设计竞赛,依托“校地企”实践基地项目资源,成果实践力度强,能够直接服务社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认识城市发展规律、研究人民需求”的能力和意识,坚定“为人民设计”的信念,树立奋斗创新的职业价值观。

4.3丰富教学场景,采用“三平台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围绕城市更新基本理论体系,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坚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两课堂联动育人,创新教学场景,构建“校企地”三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多元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课程签约“校企地”课程实践基地10家,其核心业务涉及城乡环境建设与社区营造,其中课程共建单位3家:成都市场景美学文化服务中心、漫格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龙潭街道华冠社区。在“校企地”共建平台上,引入“两个课堂”,深化三方合作模式,丰富教学场景。课程在第一课堂中教师转换传统的讲授角色为导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学习的达成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第二课堂”灵活“校企地”合作模式,推进课程成果转化,促成学生运用优秀成果创新创业,提升学生持续学习、深度学习内驱力。

4.4积极推进课程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孵化课程成果创新创业

基于课程多元化的理论内容和稳定的实践资源,课程成果产出丰厚。教师团队在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教学范式成果。并申报校、市、省级城市更新设计、居住区设计、庭院设计等领域相关课程建设,以及中外案例开发,在研究中心与企业、地方的合作中将社区设计项目融入教学,为我校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项目支撑。同时将学生实践成果纳入项目发展,实现产学研用的成果输出的同时,也为城市与社区更新的诸多参与机构、组织及团体提供社区营造人才孵化服务。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当中,为探索“科研、教学、创新创业一体化”模式下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提供新思路。

4、 构建四维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群情况

基于《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学设计范式。以不同城市更新设计实践项目内容为切入点,与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衔接,逐步形成《城市更新设计》实践项目资源辐射环境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模式。目前已形成《城市更新设计》老旧小区更新设计实践内容与《适老化空间设计》、《住宅小区设计》课程联动,进行联合实践教学;城市家具更新与《家具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联动,形成实践资源共享开展教学设计;乡村社区基础设施更新与《乡村景观设计》课程联动,促成城乡环境共同发展美化的新气象。

五、 建设成果

5.1课程建设立项成果

在课程组教师共同努力下,课程获批2023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校级金课(社会实践类);“2022未来设计师·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教创赛)  省级二等奖”。获批校级教改课题立项“基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 以《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为例”、省级教改课题立项“基于数字景观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路径研究”;发表课程改革研究论文三篇《基于“校地企”合作的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研究》等。

5.2课程成果服务当地

课程改革创新期间,不断深化“服务社会”的教学内涵,在2019-2023学年课程成果以竞标的形式服务当地社区,助力社区发展建设,共计15个项目成功落地建设。

5.3学生获奖成果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场景下,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使个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团队中每位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其中2个城市更新类型项目分别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铜奖,2个项目获得四川省大学生“三创”赛二等奖;课程设计作品获英国生态设计奖50余项、香港当代设计奖40余项,四川省环境设计大赛10余项等。

六、结论与反思

在课程组教师团队的努力、学院大力支持以及共建单位的共同付出下,《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不断尝试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改革。

通过教学内容的层级化划分,让指导教师深刻体会到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目前案例库基础上,后期课程内容需要加入更多本地及国际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更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技术应用方面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挑战点。尽管课程引入了一些行业标准软件进行教学,但发现学生在高级功能的掌握上仍显薄弱。因此,在后期课程教学模块中将添加前沿技术软件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工具。

通过教学反馈机制,《城市更新设计》“四维融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学生认为课程安排紧凑,教学模块化能更快理解理论知识并很快运用在实践过程中,收获颇丰。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城市更新设计》课程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历史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课程。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况,总体上达到了预期,尤其是在理论框架和设计实践效果上。但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课程目标的对接仍需加强。未来课程内容计划引入更多与城市更新相关的行业分析,以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内容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综上所述,“四维融合”模式值得在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群中进行推广复制。

项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以《城市更新设计》课程为例,项目编号TFCJG2022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