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及其特点
摘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部分,呈现出“内容基于生活,反复螺旋上升;板块设计多元,由浅入深呈现”的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命教育是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贯穿小中大各个学段,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珍爱生命”的重要地位,并将其纳入“健康生活”的教育维度,[1]可见,生命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重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生命教育更是首次与“安全教育”“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平等地位。[2]随着国家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小学学科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主阵地。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它的涉及内容较广泛,关于生命教育内容也分布在小学的各个学段,正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养所体现,学生要增强自身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尊自信等,生命教育从学生个人出发,不断扩大生活和交往范围。本文基于生命教育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具体内容,概括生命教育内容的特点,以期让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实践有更深刻的体会。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伴随着教育整个体系。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呈现。根据冯建军教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可将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大板块。[3]
1.涉及自然生命的内容
自然生命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生命,是大自然的生命造化,包括人类个体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在人类个体的生命方面,小学第一学段主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身体爱护,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中的4课内容,分别是“玩的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体现了学生个体需要关注自己的生存生活,爱护自己;二年级下册第8课“安全的玩”分为三个标题:在这里玩安全吗——引导学生在哪些地方玩是安全的,哪些地方是危险的?我是安全警示员——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玩的过程中要听他人的劝告或劝告他人有危险,我是安全警示员——通过实践活动,动手做安全提示牌,放到可能会有危险的地方,让大家玩的开心。小学第二学段的个体生命方面,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更关注的是生命的可贵和来之不易,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7课“生命最宝贵”中的“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由来,了解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事;在“爱护身体 珍惜生命”中引导学生要听大家的话,爱护身体,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小学第三学段的个体的生命方面,更关注的是来自于外界的诱惑,学会爱自己,增强生命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和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将重心转移到了安全认知和避险知识方面。
2.涉及社会生命的内容
社会生命是指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个体,还属于社会,人只有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学习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实。在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主要从“人与家庭”“人与学校”“人与社会”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生命,把握生命的要义。
首先是人与家庭的社会生命。小学第一学段的课本中,对“人与家庭”大多数是学生在家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家中的一名成员,体会到家人的爱,明白在家中,自己能够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刻体会到自己是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4课内容“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这些都涉及到引导学生感受到家的爱和劳动的意义。但随着中高学段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家庭的感悟逐渐深刻。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3课内容“父母都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父母默默无闻为自己付出所体现的爱,从而当父母的做法和行为让我们不理解时,我们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因为我们都爱着爸爸妈妈。其次是人与学校的社会生命。课本中“人与学校”的社会生命的板块主要围绕着在老师、同学展开,内容选择来自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强调当学生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通过做游戏等活动交朋友,引导学生在校园里需要交流互动,体会校园带来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中高学段中的“人与学校”更偏重的是学生在与同伴之间的团结,培养的是一种集体荣誉感,例如三年级下册第4课同“学相伴”“不让一个人落下”引导学生明白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够发挥大的力量。最后是人与社会的社会生命。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课本中,在小学中低学段没有提及到人与社会的社会生命,而是在“人与家庭”“人与学校”的社会生命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段中提到了人与社会的社会生命内容,可谓遵循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引导学生明确公民的身份,认识居民身份证是代表个人身份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明确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涉及精神生命的内容
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在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境界。精神生命是指在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可能和超越,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主要是从学生个体出发,遇到挫折磨练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特,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境界。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1课“挑战第一次”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是挑战,尝试新鲜事带给我们的成长与惊喜,磨练自己。随着中高学段的到来,学生的各个方面不断成熟,学会自尊自信与反思,逐渐思考生命的价值,上升到精神生命的领域。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学会宽容让生活更美好,学会自我反思,健康成长。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提到榜样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精神的力量,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例如五年级下册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中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案例,为了国家与民族大义不畏炮火、英勇就义,引导学生要有一种坚韧不不拔的品质,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三者之间不是完全分离和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生命教育的整个体系。其中,精神生命是在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基础上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升到精神领域,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特点
作为生命教育的“排头兵”,道德与法治课程背负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思考生命、实现生命等重大任务。[4]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遵循,以“健全人格”为核心素养目标,确保生命知识的基础性和连续性,体现出“反复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呈现”的总特征。
1.内容基于生活,反复螺旋上升
首先,与成人的生活相比,儿童的生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需要和特点,[5]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选文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内容的选择、插图的编排、活动设计等都突出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特点。例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中设计了“爸爸妈妈多辛苦”“少给父母添麻烦”这两块内容设计了父母一天的时间,通过四张图片:早上六点半妈妈在做早饭、早上八点爸爸在喂牛、中午12点妈妈在照顾外婆、晚上十点爸爸在洗衣服。这些情节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到父母忙碌的一天,富有生活气息。通过设计访问提纲,更深入的了解父母的一天,访问实录的故事搭配小贴士编排过程,科学又富有时代特点,让学生关注生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满满的爱,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为家庭的一份子,也需要做点事,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不那么辛苦,让生命教育中的社会生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其次,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以及教材编排的设计,都体现出反复螺旋上升的特点。这种特点遵循了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以自然和社会生命知识在课本中的呈虽为例。虽然课本对,自然和社会生命的知识呈现,一直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但是内容数量编排方面,,逐减少到第三学段课本,将重点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精神生命,这在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2.板块设计多元,由浅入深呈现
基于生命教育的特殊性,可以涉及到各个学科中,也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利用生命教育的连续性和普遍性特点,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本的各个板块之中。在小学第一学段中,课本的内容编排只有文字提示和插图设计,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情况;而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出现了第一学段不曾出现的板块,比如“阅读角”“活动园”“故事屋”等等。在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一课中的活动园板块提到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发布的信息,2020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有1.38亿人次受灾等等,说说自己的感受”,强调了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阅读读角板块“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预警知识。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板块设计多元多样,生命教育呈现出内涵丰富多样、衔接更自然、融合更贴切的特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的呈现特点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的专业教师可根据相应的特点设计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教学、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结语
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在各个学科中体现,但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最核心的学科。生命教育在在中的内容丰富,贯彻到整个小学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生命教育内容呈现由浅入深的特点,教师可根据道德与法治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及其特点,对课本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中更好的进行教授,让学生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
参考文献:
[1] 冉源懋,赵婷婷.生命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5):9-14.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6):273.
[3] 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学理论与实践,2029,29(08):8-11.
[4] 董荧,朱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生命教育内容及其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3(17):68-71.
[5] 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