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共同价值·文化对话·沉浸体验:短视频推进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

李世杰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2期
大理肆发文艺创作工作室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当前,中国文化日益活跃于世界舞台,“中国风”再次席卷全球,但文化误读、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文化帝国主义的封锁等现象也相伴而来,导致中国故事“出圈”困难。面对种种“逆全球化现象”,中国故事应当通过仪式、平等、参与突出共同价值、文化对话、沉浸体验,同时,借助短视频这一广受全球受众欢迎的传播形式,结合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助力中国故事的全球性传播。本文将在全球化背景下,依托短视频探析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关键词:短视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文化对话;沉浸体验

新时代中国想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实现文化复兴。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大为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文化误读”使中国故事的真正价值未得到真正体现;“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故事全球化发展缺乏动力;文化帝国主义的封锁更使西方大肆抹黑中国文化。面对这些困境,中国故事如何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将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关键。

一、困境: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圈层”

现在,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更多的局限于“华人圈层”及基于古代“东亚区域经贸圈”所形成的“东亚圈层”中,很少涉足欧美“文化圈层”。表现为中国的影视文化输出更多的集中于韩国、越南等地区,而中国的游戏产业也更受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喜爱和欢迎。对比对欧美地区,特别是欧洲地区的文化出输出,则明显乏力。

这种现象是由于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形成的东亚、东南亚区域具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因而在这些地区,中国故事的传播所受排斥更少、阻力更小。但对于欧美地区而言,文化风格的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等因素等影响,中西文化的“圈层化”壁垒更加明显,这就严重的阻碍了中国故事的传播。

二、破壁:短视频助力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人们生活节奏的加速,短视频依托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得到了极大发展,加之海外版抖音“Tiktok”的走红,短视频或是中国故事出圈的有效助力。

(一)仪式:沟通共同价值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提醒我们:通过中国故事仪式化传播,可以有助于我们冲破“文化误读”,沟通全人类共同价值。“文化误读”是指一种地域的文化传播时,由于其他文化对这一文化的错误理解而产生的文化交流的壁垒,在此基础上还会出现由于他国受众的不理解而产生的文化价值降低的现象,霍斯金斯和米卢斯称之为“文化折扣”。著名影视剧《甄嬛传》在引进美国市场时,不得不删减、整合为6集,最终失去了原剧的意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传入西方社会后,也大多只局限于表层,人们只图节日气氛而忽视了文化价值。

仪式是打破“文化误读”及“文化折扣”现象的有效途径。詹姆斯·凯瑞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指“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凝聚起来的神圣典礼。”基于此,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可谓是最佳典。在开幕式倒计时中采用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相关习俗,暗示中国对于时间、季节和体育精神的理解,这种用仪式化的中国话语解读时间、奥运的意义,沟通起奥运会对人类文明和体育精神的共同价值,相比传统基于官方说教式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被不同文化圈层的群体所接受。短视频在国际传播中应该构建这种仪式,通过“共情”使不同圈层的群体体会中国故事所具有的人类共同价值。

(二)平等:构建文化对话

通过对话构筑平等的文化传播叙述,乃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另一个途径。“高低语境文化”是爱德华·霍尔提出的重要概念,其中,中国属高语境文化,强调集体价值和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这与欧美的低语境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因此两者之间在文化交流中产生碰撞是在所难免的,这也造成了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崇尚集体精神的排斥和贬低,但如果中国故事的叙述一直以说教的方式对崇尚个性的西方宣扬集体精神的内涵,则这种冲突和碰撞将难以消解。

对话是缓解其冲突的有效方式。哈贝马斯以对话为基础的“交谈伦理学”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和“共识”,这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以电视、广播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缺乏平等对话的条件,观众只能通过视听方式接受其传递的信息,无法与之进行实时互动。短视频平台则通过评论、转帖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对话。李子柒火爆海外社交平台“Yotube”的短视频作品,使海内外不同语境的受众通过评论的方式达到了平等对话,并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三)参与:促进沉浸体验

由5G、AI、VR等新兴技术在短视频中的应用所打造的沉浸式场景,能够使受众有效参与文化互动。赫伯特·席勒在《大众文化与美帝国》中提出,这种非传统武力征服的、通过文化消费而实现的文化霸权,乃现代帝国主义的主要途径。作为人体的延伸的媒介在数字技术、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形成的新的媒介空间形态,有助于冲破“文化帝国主义”,实现受众深度参与的人与媒介共生的传播场景。

这种沉浸体验带来的参与,能够让受众深层次体验中国故事。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采用VR等增强技术,通过“穿越”等形式,形成了“人在画中游”的独特体验;冬奥零距离节目,通过无人机拍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视角而进行全景式呈现,正面体现中国冬奥故事的深层内涵,并通过受众的参与,形成个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沉浸式的受众参与,能真正冲击“文化帝国主义”,也应当在短视频中得到应用,让技术赋能短视频,实现中国故事优质短视频作品的对外传播。

三、发展:短视频推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短视频作为当前深度流行的媒介形式在国际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应当借助短视频传播中国故事,从而推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要以短视频构建仪式、参与、平等的叙述方式,深度发掘中华文化的全球价值、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在这一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都至关重要。

(一)官方叙事的年轻化

传统的官方叙事总给我们一种“不易接近性”的感觉,对官方主流节目、文化“避之不及”,甚至在人心中视传统文化为“精英文化”,这不利于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传统媒体应该使节目“年轻化”,以吸引不同“文化圈层”的受众。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B站上获得了数百万的播放量,中国官方媒体传统文化传播已经初步突破了本土“青少年圈层”,但需进一步结合结合各种现代人的审美范式、打破“审美代沟”,用诸如幽默化、生活化、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使主流官媒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影响。

(二)民间叙事“去商业化”

中国要想实现文化复兴、民族复兴,应该更加注重大众文化,特别是短视频文化的影响。当前,短视频传播已经受到了商业文化的深度侵袭,商业语境下的短视频文化更注重经济效益而非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播责任,抖音中自媒体博主“张同学”对中国人记忆中的农村回忆式的呈现,引起了国人的关注、获得了大量粉丝,随后便开始了直播带货的营销之路,尽管其自诩“乡村合伙人”,但也难以承担文化输出的任务。“草根”博主要想国际传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官方进行积极引导、培育其软硬件设备的使用能力、提升其知识储备,构建仪式、参与、平等的叙述方式,以创作出更多优质的、适合国际传播的短视频作品,讲述中国民间故事、助力民族复兴。

结语

习总书记说:“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势。”面对当前的种种困境,中国故事需要用仪式沟通共同价值;以平等构建文化对话;用参与促进沉浸体验,冲破“文化误读”、“高低语境文化”差异、“文化帝国主义”封锁的方式,切实使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实现高质量发展。但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民族复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姓名李世杰(出生年份1998),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北,职务/职称:工作室主理人,学历:本科,单位:大理肆发文艺创作工作室,研究方向:艺术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