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公平背景下学校体育城乡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问题上的反映最为突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便是乡村教育振兴。教育公平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而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分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与城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公平缺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城乡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城乡学校体育在教育观念、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上存在差异,从而得出以下解决对策:1.统一城乡学校体育思想意识;2. 建立城乡学校体育资金共享机制;3. 促进城乡体育教师双向流动。以此促进学校体育城乡协同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1.研究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城乡教育的内容中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
关于城乡体育的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并提出“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地依托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特色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收。培养一批面向基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乡村体育健身指导,强化村民主动健康意识,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公平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而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分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资源与城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城乡学校体育”、“城乡体育资源”等为主题检索词,搜索并筛选出近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政府公布的关于城乡学校体育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2访谈法
对广东省、安徽省、广西省、江苏省等四个省份的部分城市及乡村的中小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各校各地区体育教师的数量、薪资和培训状况;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各省市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等。
2.3实地调查法
通过对四省部分城市以及乡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勘察,与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进行现场了解。
3.结果与分析
3.1城乡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差异
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很大的益处,2022年秋季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中,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中体育课的比重。据调查,大多数城市学校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确保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高中阶段学校每周2节。但所调查的农村学校并没有很好的实行以上标准。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认为体育课只是打闹玩耍,没有把体育课往学生强身健体、提高全面发展素质的深层次考虑。不仅如此,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来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重文轻武”,这就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家长认为文化课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这些情况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2城乡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差异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服务资金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配备标准》要求900名学生的学校至少要配备1块田径场、2片篮球场、1片排球场、8个室外乒乓球场地。调查中的城市学校几乎都符合最低标准或者在规划建设中,部分学校甚至还建有网球场、室内篮球场、游泳馆等,一些城市学校的体育场馆甚至在尝试对社会开放。与此同时,有些农村学校连一块塑胶跑道都没有,不免让人觉得唏嘘。这样的客观条件制约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范围,也拉开了城乡学校体育的差距。
3.3城乡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差异
拥有怎样的师资团队是判断一个学校、一门学科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农村学校中,师资力量一直是薄弱环节。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的结构不合理,有些体育老师甚至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职,教师培训也主要集中在文化课的教师,体育教师很少有参加培训的机会。这些情况导致农村学校体育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必然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质量。
4结论与建议
4.1统一城乡学校体育思想意识
城乡学校应当积极致力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比赛训练、早操和课间操等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遵守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规定并严格执行。特别农村学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有独特自然资源的地区,可以科学开展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运动项目,将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家长对体育课的认知。农村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当地的教育部门要学校体育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和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以此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通过组织一些城乡地区间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加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学生间的技术交流和思想交流。寒暑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或者城市地区的体育骨干教师通过三下乡等活动,将先进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思想带入农村地区。通过夏令营等活动,鼓励农村地区的学生到城市地区进行系统、专业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也鼓励城市地区的学生到农村地区学习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
4.2建立城乡学校体育资金共享机制
把城乡学校当做一个整体去发展,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建立各个学校之间的体育教育投入资金共享,协调城乡学校体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将重点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加大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当然,除了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外,还应多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参与到农村学校的建设中,兴修学校体育场地、购买体育器材等,从而缩小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推动城乡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
4.3促进城乡体育教师双向流动
统筹城乡体育教师的师资结构并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监督,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制定统一的标准。组织各种项目和活动,建立一个城乡各学校之间教学人员之间互相交流、以及城市支援乡镇的教师配置机制。在实现城乡体育教师收入、晋升要求统一的前提下,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够、水平不高的问题。引导支持农村地区体育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讲授传统体育文化。
目前,存在大量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想要向城市学校跳槽的现象,在调查中,不止一位农村地区教师提出这样的想法,他们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为“事多、钱少、地位低”。因此要农村体育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在操作上给农村老师补偿机制,以此留住农村骨干体育教师,甚至吸引城市体育教师向农村学校自主流动。
参考文献
[1]李古玥.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08-30].
[2]史洁琪.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视角下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