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两业融合背景下智慧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罗雁君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4年1期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7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业融合相关政策及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两业融合背景下智慧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校企融合等多角度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作为参考。

关键词:两业融合;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1.研究背景

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鼓励物流外包,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型业务。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0〕101号)印发,明确要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2021年,国家发改委〔2021〕372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与此同时,广西、浙江、山东、湖北、江苏等地方政府,也相聚出台两业融合相关政策。

2.政策解读

从以上政策不难看出,两业融合从最初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已经向“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迈进,同时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增强供应链服务能力,为两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提供加速度。

基于两业融合的背景,物流业从“服务商贸流通”向“服务智能制造,服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智慧物流方向升级,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3.人才需求思考

根据两业融合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复合型物流人才需求是多方向的,并不是单一的“物流+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方向,为两业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助力和弥补短板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一大需求板块,因此,复合型物流人才可以是既懂物流又懂生产的生产物流工程师;可以是既懂物流管理又懂智能设备运维的物流运维工程师;也可以是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的物流数据分析师;还可以是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供应链优化的供应链规划师。

地方职业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需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在挖掘院校自有优势的基础上设计本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盲目跟风和效仿,只会华而不实,也就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两业融合背景下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可以参考以下思路。

4.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1模式探索

如果学校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或专业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会比较容易;但特色不鲜明,或者不具备明显优势的院校,又该如何定位学校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非理工科职业院校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紧扣地区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深度解读国家和地方政策,挖掘院校在短期内能尽快培养和提升的能力,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规划。规划要契合制造业与智慧物流发展要求,在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上逐步进行过渡,最终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满足两业融合背景下的智慧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下面以财经商贸类院校为例进行分析。

财经商贸类职业院校,最大特色是服务能力强,但这类院校要想在两业融合的业态中找准定位,首先要分析两业融合的业态中需要哪些服务?缺少什么服务?有哪些服务短板需要改进。以此为契机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提供专业化定制物流服务,提供产业链和供应链一站式解决方案服务,提供供应链优化服务等,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培育供应链服务人才可作为财经商贸类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革和升级。供应链服务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广泛的知识技能,既要懂物流,懂技术,也要具备供应链优化、规划能力,还要熟悉产业知识。从原有的现代物流服务人才向供应链服务人才转型,需要制定发展规划,逐步过渡和发展,课程结构逐步升级。使教师培训,人才引进、校企合作、生源结构、建设资源均能稳步跟上发展。

4.2典型案例

①背景介绍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地方发展水平和趋势,契合制造业与智慧物流发展要求,在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上逐步进行过渡,最终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满足两业融合背景下的智慧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a.产业特色

四川邮电职业技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川邮职院)地处四川成都,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三个集群跻身其中。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成都位居全国第九。

b.地方政策

2023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在成都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全会明确“重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实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金融+制造’工程;三产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

2023年1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3年全省经济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多项措施,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强与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合作。

2022年成都发布《成都市物流供应链人才蓝皮书及岗位评价》,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对供应链人才的大量需求。

c.学校优势

川邮职院是一所具有鲜明通信行业、信息技术特色的高职院校,是全国邮电通信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示范(骨干)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 被业界誉为“四川邮电黄埔”。

②实践探索

结合成都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特色以及学校优势,川邮职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智慧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为主,智慧物流服务人才为辅”,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学校发展逐步升级,计划五年内打造成具备行业特色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研判成都产业特色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信息技术优势,制定五年发展规划,2019年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到2020年实现智慧物流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2021年开始进行第二轮升级改革,到2023年实现智慧物流服务人才和智慧物流技术人才双向培养目标,建成川内有影响力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基地。

③远期规划

在满足当前地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方向和学校发展规划,预判未来3——5年人才需求特征。

成都是一个信息产业发达的城市,其制造业也具备鲜明的智能制造特点,再加上国际航空经济区、国际铁路港、临空经济产业园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物流产业基地,正加速构建以成渝地区为枢纽的泛欧泛亚国际大通道体系和覆盖世界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成都国际铁路港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口岸开放体系成型,10项进境口岸功能与综保区“三区四园”共同构建成都优渥的国际供应链营商环境。再加上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政策,成都对供应链人才需求会更加旺盛。

2022年成都发布《成都市物流供应链人才蓝皮书及岗位评价》(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近3年来,成都物流与供应链人才需求整体保持增长的态势,平均年增幅接近7%;《蓝皮书》预计,未来3年,成都地区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岗位需求数量将以11%左右的速度增长,年均将新增超过7000个岗位需求。未来,在万亿、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下,成都对数字化、智能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需求将更加旺盛,解决专业对口的人才不足问题迫在眉睫。

成都对供应链人才需求方向明确,根据《蓝皮书》显示,成都对管理类和技术类人才的学历水平要求较高,本科以上学历超过50%。于此同时,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职教本科发展之路上积极筹备,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供应链管理职教本科专业,培养供应链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在2019——2023年的五年规划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在渗入供应链运营的相关能力培养,为供应链管理职教本科发展做好铺垫。同时规划在2024——2025年之间,课程结构继续升级改革,计划新增:智慧供应链运营仿真、物流系统优化与设计、供应链金融服务等课程。

5.教学模式实践

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应抛弃传统的、独立的教学模块,而是应建立完整的一体化的智慧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发展上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打造多专业联合的实训场所,配合仿真软件、智能物流设备操作、模拟运营软件,从理论—>思维—>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一体化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从仿真规划设计到实践操作到运营管理再到数据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施上,可采用教师模块化教学,抛弃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授课模式,不再由一名教师全程承担一门课程,而是选拔优秀教师组建课程团队,每一名团队成员发挥自身优势,精心打造课程单元,只教授课程中的某一模块,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强强联手的课程教学,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6.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一定不能脱离企业,企业才是学生未来的安身之处。智能物流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制造业种类众多,如果全靠院校自建实践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依托企业的智慧物流技术和设备,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智慧物流人才是长久之计。由此看来,校企深度合作就十分必要了。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双赢和共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共享机制,才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订单班、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创新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等都是较好的方式,但关键是要把校企合作办好办实,真正发挥作用。建议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由专门负责的老师对接企业,进行日常沟通和业务跟进,第一时间把握企业需求、传达学校需求;学校既要考虑创新育人的需求,也要考虑企业盈利需求;校企之间应建立沟通共享平台,建立企业导师制,鼓励合作企业派遣员工驻校办公,学校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建立教师企业轮岗制,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一方面提高实践技能,了解企业需求;另一方面跟进企业业务发展,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同时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科研攻关项目,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创新;确保校企合作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7.结语

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培养智慧物流复合型人才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才能使人才培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社会输出更优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红玲.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09):29-30.

[2] 远亚丽.“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0(10):76-78.

[3] 李辉.基于智慧物流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19(12):92-93.

[4]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R].2023(06).

[5] 成都市物流供应链人才蓝皮书及岗位评价[R].2022(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