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寓教于影,融学于趣: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影视艺术课程体系探索的路径与方法
摘要:电影和戏剧这类艺术形式是一种利用想象来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参与到故事以及角色之中,从而探索复杂的问题、想法和感受。这些伪现实的感受和思考类比到生活中,从而给学生们以一种安全体验复杂事物的可能性。本项目组首创“163”影视课堂教育模式,制定科学的选片原则与影片分级原则,遴选出适合中学、小学阶段学生观看的影片片单,并将其应用于一线教学实践。
关键词:影视教育;艺术新课标;艺术课程体系;心理疏导
将戏剧和电影纳入新课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一种良好形式,教育更本质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自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观点。在电影和戏剧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戏”的方式,经过讲解、提问、讨论、示范等方法,投掷情绪骰子,引发学生的思考。戏剧和电影作为最好的艺术载体,可以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位,将美育贯穿始终。以美育人,打破学生对“唯分数论”的教育依赖,为自己的未来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这想必就是新课标改革的初衷。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对于电影教育的实践刚刚成立,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对于电影戏剧教育大多由语文老师兼任,本项目将结合这一热点,探索影视教育及一整套成体系的义务教育阶段电影授课模式。
一、义务教育阶段影视艺术课程体系研究背景: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了《关干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这说明国家层面高度认可中小学影视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教育的具体实施。
根据教育部2022颁布的新课标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4类艺术实践,涵盖16 项具体学习内容,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习任务的设置具有进阶性。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1-2年级主要依托造型·美术及信息科技实施,学习任务包括“捕捉变幻的光影”和“体验运动的时空”。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开展丰富的实践,形成基础的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观念。3-7年级主要依托美术及信息科技实施,学习任务包括“领略蒙太奇”和“接触多媒体”。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开展丰富的实践,形成初步的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认知和应用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7年级开设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习任务围绕“初试影视技术”展开。8-9年级的学习任务包括“记录生活”“重现历史”“编导故事”和“探索数字媒体艺术”
二、新型影视课堂教育模式探索
虽然中小学影视教育早已在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强制要求和整体部署,比较零散、随意,缺乏专业化,且这些活动往往成为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无法惠及广大学生。此外,这些活动流于形式,缺少专业的辅导,也没有跟踪考核,导致学生的学业收获与成长有限。至于中小学影视课程,一般作为学校的拓展校本课程或放在社团活动中,并未被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且课程内容的安排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至于学生对于这类课程并不重视,只是将其作为学习之外的调节与休闲。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影视课程的开课数量、专业性无法得到保证,遑论课程的体系性。
(1) “163”影视课堂教育模式(标准时长为200分钟):
基于此,本项目组结合文献研究与四川多所中小学一线调研报告,首创“163”影视课堂教育模式:“1”即为开场白,包括观众交流,填写观前问卷两个环节;“6”代表沉浸式观影,以120分钟左右的影片为标准时长;“3”则是观后交流环节,囊括有奖竞答、填写观后问卷,并针对问卷结果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等。详见下图:
(2)科学选片原则:
其一,影片宣扬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作为首要要素,结合观影者的年龄、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地域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其二, 影片要具有对观影者绝对的吸引力,确定目标观众群体后更容易触动观影者内心中的无意识情节,选择普罗大众基本能够接受的,在艺术鉴赏平均线左右的电影; 其三,不局限于电影的情结是否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其是否积极向上、通俗易懂并能引发观众共鸣,透过荧幕故事抚慰人心。
(3) 影片分级原则:
根据影片受众将影片分为小学段(1-6年级)与中学段(7-9年级),小学段选择以动画片和儿童题材影片为主,内容活泼自由、积极向上,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容易使该年龄段的小朋友共情,中学段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类型,融入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家庭、喜剧等类型的影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入围影片名单:
小学段影片名单:(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学生)
《城南旧事》(剧情,1983),《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剧情、喜剧,2019),《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画、剧情、奇幻,2015),《天书奇谭》(动画、奇幻 1983),《大鱼海棠》(动画、奇幻 2016),《百鸟朝凤》(剧情、音乐 2013),《人生大事》(剧情、家庭 2022),《寻梦环游记》(喜剧、动画、音乐、奇幻2017)《小王子》(动画 奇幻 2015)《千与千寻》(剧情 动画 奇幻 2019)《飞屋环游记》(剧情 喜剧 动画 2009)《疯狂动物城》(喜剧 动画 冒险 2016)《狮子王》(动画 冒险 歌舞 1995)《海蒂和爷爷》(剧情 冒险 家庭 2019)《爱丽丝梦游仙境》(奇幻 冒险 2010)《小鬼当家》(喜剧 犯罪 家庭 1990)《当幸福来敲门》(剧情 传记 家庭 2008)《天堂电影院》(剧情 爱情 1988)《飞屋环游记》(剧情 喜剧 动画 2009)
小学段影单的选择主要侧重于对爱与善良的歌颂,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勇气的追寻与肯定,以及对死亡的初窥。通过上述影片,能有效地为小学段的学生朦胧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
中学段影片名单:(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建国大业》(剧情、历史,2009)《我和我的祖国》(剧情、历史,2019)《我的父亲母亲》(剧情、爱情,1999)《那山那人那狗》(剧情、家庭,1999)《可可西里》(剧情,生态保护,2004)《我不是药神》(剧情、喜剧,2018)《钢的琴》(剧情、喜剧,2010)《驴得水》(剧情、喜剧,2016)《无名之辈》(剧情、喜剧,2018)《长津湖》(剧情、历史、战争,2021)《喜剧之王》(喜剧、剧情,1999)《狗十三》(剧情、家庭,2013)《紫日》(剧情、战争 2001)《烈日灼心》(剧情、犯罪、悬疑2015)《天下无贼》(动作、剧情 2004)《饮食男女》(剧情、家庭 1994)《百鸟朝凤》(剧情、音乐 2013)《小鞋子》(剧情 儿童 家庭1997)《忠犬八公的故事》(剧情、家庭2010)《摔跤吧爸爸》(剧情、喜剧、传记、运动2016)《三傻大闹宝莱坞》(剧情,喜剧,冒险2011)《心灵奇旅》(动画、音乐、奇幻、喜剧、冒险2020)《疯狂动物城》(喜剧 动画 冒险 2016)《放牛班的春天》(剧情 喜剧 音乐 2004)《菊次郎的夏天》(剧情 喜剧 2020)《阿甘正传》(剧情 爱情 1994)《阳光小美女》(剧情 家庭 喜剧 2006)《奇迹男孩》(剧情 儿童 家庭 2018)《雨果》(剧情 儿童 奇幻 2012)
中学段的影单则更加注重初步社会的经验的积累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对孩子们还未完全定型的价值观起到进一步塑造的作用。比起小学段的影单,中学段不再局限于简单幽默、通俗易懂的动画故事,而是将娱乐性、历史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给中学段的孩子们以更深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在每次的电影放映后会设置半个小时左右的讨论时间,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们对影片有更深入的见解,也使得电影所传达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从同学们的讨论中,可以更直观地判断出他们正在承受的心理问题,便于老师针对性地为他们做心理疏导。
在甘肃省某监狱未成年犯管理区,曾经选派16名未成年犯来进行电影咨询与心理疏导的心理疏导实验。其中男性13名,女性3名;学历为2个高中,10个初中,4个小学;年龄为14-18岁,平均年龄16岁;团体成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早期创伤,包括父母双方或一方早逝,父母离异,有长期留守经历,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等。
在该实验中,选择了《街头日记》《燃情岁月》《狮子王》《千与千寻》四部影片,在每部影片放映之后进行不同主题的讨论,如《街头日记》的讨论主题为“在逆境中做自由的书写者”,《燃情岁月》的主体为“每个人心里都有灰熊的声音”,通过自我评述与集体讨论分析定型。电影咨询与心理疏导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选择合适的影片”,小学段的影片主题多活泼欢乐,以或幽默或热血的表达方式为主,以风趣的语言和极具喜剧色彩的镜头,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导向,有利于观影者负面情绪的发泄,得到更加正向的情绪体验。针对于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小学生们而言,这种新颖的情感体验对于走出阴影与创伤有着莫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宁. 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周星.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实施路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02):58-64.
[3] 谢飞.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1):44-46.
[4] 武锦华.影视文化与青少年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02):61-62.DOI:10.13964/j.cnki.zgsxswdx.2000.02.028.
[5] 郑俪淇,黄静莹,任晟姝.艺术新课标视阈下影视辅助四史教学现状研究——以广深地区中学“影视-四史”教育调研现状为例[J].艺术教育,2023,No.392(04):127-130.
[6] 尹松健.“新课标”背景下校园戏曲剧本创作的守正与创新[J].中国戏剧,2023,No.788(01):58-60.
[7] 李梅.研读艺术新课标,把握美育新动向——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说起[J].大众文艺,2022,No.542(20):166-168.
作者简介:张星宇,男,汉族,山东潍坊,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基金项目: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光影随行:四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心理疏导与影视教育进校园研究》,项目编号:S20231063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