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四川通江县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研究和策略建议

谭辉 毛一如 尹邦迪 安欣 陈奕影 陈莹
  
西部文化媒体号
2022年31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3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红色旅游作为其核心载体也备受瞩目。四川省通江县是我国红色革命圣地之一,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是一座红色基因库。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还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助力和赋能通江县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宏观规划对通江县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振兴;通江县;策略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就“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表讲话,认为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坚定不移的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的目的[1]。千年文脉,赓续不断,据调研发现通江县风景名胜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革命遗址、自然风光、历史名胜、风俗民情异常丰富,且素有“一府三乡”的美称,有国家地质公园1个、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216个,具有“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司各旅游资源产业市场化程度不足、乡风文明程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通江县旅游资源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红色资源、乡村发展、红色资源建设等角度展开调查,了解游客对通江县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现状的认知及旅游感受,探索通江县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面临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现状

刘儒等人对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实践性调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资源为跳板,落实发展的思维和行动,达到文化资源带动乡村发展的目的[2]。陈冬仿等人指出乡村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于优化生产关系,延伸红色旅游资源的产业链条,突破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赖利青强调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人为中心,以发展理念为核心动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乡村复合型旅游的管理模式。

(二)国外研究综述现状

为了更好地吸引中国的游客,俄罗斯等国开始建设红色旅游路线,探索、创新和构建国内外旅游合作开展的相关活动,比如越南的胡志明故居、胡志明墓、胡志明纪念馆,效果异常火爆。朝鲜地区先后建立了万景台故居、锦绣宫、主体思想塔。法国、德国等地相继建立了关于中国红色人物的相关故居,吸引大量的中国游客,带动经济发展[3]。Rioux认为通过中国的红色旅游资源能带动当地的人民收入,这种旅游手段向中国游客和其他地区的游客呈现出地道的风土人情,实现文化交融,也能将本土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Geoffrey说明了旅游、遗产和政治的内在关联,能加深国内外建国相关的亲密度,对国家之间的友好建交具有重要作用。

三、通江县红色旅游现状分析

1.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通江县在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地区,具有首府、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的美称,共有1个3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各1个,3个全国红色精品景区,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216处,红色革命遗址50处,著名旅游景点270处。

(2)通江县交通优势明显,有轻轨、公交、高铁、火车、大巴等,并且具有红色旅游专用公路贯通各大旅游景点,交通极为便利。另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居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辈出。同时具有很强的品牌资源,是国家革命文物重点县,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通江县是红色资源大县,也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战争时期八路军在这里亮剑,红军精神在这里发展,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

2.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构建

(1)生态文明+红色旅游:乡村地区,生态自然资源异常丰富,加上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能实现“1+1>2”的效果,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4]。

(2)特色品牌+红色旅游: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督促作用,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特色,通过IP品牌的力量持续带动资源创收。

3.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红色资源三个角度整理资料、分析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资源层面,旅游产业在开发初期,需要政府引导,发展后期也需要政府和当地村民介入,进入市场化运作。根据调查发现,政府通过的相关策略与方法,规范红色旅游资源市场,完善相关保障和服务,采取举措是不错的,有利于通江县红色资源的发展。但是,通过相关网站的数据调查发现通江县红色旅游的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如图1)。

通江县客源主体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内,其他客源则是遍布全国,并且主要以青少年学生、事业单位员工等,尤其是在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假期活动比较多,客源也相对比较多,平时则因为上班和上学等因素,导致客源少,这种情况是客观因素。但是在经济消费方面,通江县部分红色旅游产物存在产品服务单一的情况,并且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拓展、延伸和创新,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强,德育、育人功能弱。在活动方面,通江县部分的活动展示单一、死板,并且重复信不过较高,并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和民族区域特征,很难激发游客兴趣,更难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和互动感[5]。

(2)自然资源层面,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目的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效提高乡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提高乡村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风俗、服饰、美食、住行、出行等方面的综合优化。但是根据实践性调查发现,通江县的乡风文明建设的效果不佳,当地乡村政府对乡村自然风光建设方面关注不到位,建设力度不足,红色旅游文化宣传方面也并没有进行自然风光的宣传。

另外,开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也一定要充分开发乡风文明建设、风俗建设、自然景观建设,始终坚持风俗文明、自然文明、生态文明、红色文化并轨发展的新局面。

(3)红色资源层面,如图3,发现通江县本身红色资源丰富,并且可发展和延伸的产业种类齐全。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其红色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度不够充分,并且没有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风俗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红色旅游资源成为通江县支柱产业的同时,也成为“单打独斗”的产业,未形成红色旅游精品产业联合体。

四、通江县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红色旅游市场,制定红色发展的政策和体系

在资料收集、分析和调查的过程中,通江县的不少企业、民众和政府之前呈现出各自发展、各自为营的局面,而政府因为资源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则主要兼顾红色旅游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了经济开发、旅游产物创新、活动设计等新颖引导,很少关注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游客方面因为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并且没有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导致环境遭遇破坏、污染等情况[6]。科学发展,规划先行,通江县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红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红色旅游市场化发展的制度,并进一步实现红色旅游景区的部门管理、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订科学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整体设计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等,并严格监督按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同时,还需引入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将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在保护、发展、弘扬和创新的构成中,实现多方主体的参与,并且将政府作为主要引导者和管理者,负责统筹、规划和实施,实现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基准的其他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和完善,并且提供相关服务,进而提高旅游服务的满意度。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是从精神维度衡量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新时代农民在精神层面上的美好追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通江县要充分地意识到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通过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和红色文化的价值作用,建设文明乡风。把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讲出来、把革命遗址的厚重历史说出来,把人的精神品质和精神谱系呈现出来,凸显乡村优秀文化的内蕴与价值,让广大农村群众接受红色思想熏陶,引发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共鸣,从而助推通江县乡村振兴,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三)高效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保障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兴旺。通江县的红色遗址遗迹既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纪念地,也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故居、墓地等。深入挖掘以革命遗迹、红色故居、革命纪念馆等为载体的红色旅游产业,直接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可以带动农业体验和农业观光等创意农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富有红色文化属性的工艺品、纪念品的发展,提升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扩大地区知名度,使得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红色文化资源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2.建立红色旅游资源专业人才队伍。红色旅游创意是文化产业链的第一根链条,没有文化创意人才,就不可能发展具有创造性的文化产业,日前的哈尔滨冬季旅游的爆火,反映出文旅出圈既需要服务和产品的积累,更需要熟知新媒体营销规律人才的创意推动。文化创意人才,直接影响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创新与品位的提升[7]、也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传播。

3.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产物。旅游业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推手,发展红色旅游也将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通江县应将发展核心集中在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资源融合发展上,加强红色资源的全面调查摸底,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过程叙事,挖掘思想内核,提炼精神价值,及时投入到协调统一的发展层面上去,形成完整、规模、系统的文旅产业链,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优势,达到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的势能;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研学等线路的科学规划,梳理不同类型的红色资源并进行整合、精心设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元媒体做好旅游景点的包装和宣传,增强产业间的横向渗透,形成叠加吸引力,拓展延伸红色文化乡村产业链,发挥整体优势。

五、总结

红色旅游资源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同志敢于牺牲与奉献的红色文化精神,有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等综合功能,其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在助力第三产业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在弘扬优秀红色文化精神的同时,将文化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玲,程淼.守正创新讲好吉林红色故事——吉鲁两地作家相约安图县采风暨红色文化旅游宣传赋能乡村振兴研讨活动小记[J].参花(中),2023,(11):138.

[2]李子璇,孙奎利.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天津市蓟州区东水厂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3,(20):12-15.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3.20.003

[3]宋晨瑜.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红色旅游研究[D].山西大学,2022.DOI:10.27284/d.cnki.gsxiu.2022.000049

[4]魏申通.基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实践——以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唐家宅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10):80-83.

[5]王楚君.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大理大学,2022.DOI:10.27811/d.cnki.gdixy.2022.000261

[6]王静.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庆阳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23.DOI:10.27408/d.cnki.gxmzc.2023.000358

[7]涂馨月,曾汉勇,雷真权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红色旅游综合竞争力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0):56-59+64.DOI:10.20028/j.zhnydk.2023.20.013

基金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062129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