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政策下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引发的思考
西医学习中医(以下简称“西学中”)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对我国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为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国家及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如:授予“西学中”培训合格人员相应处方权,拓宽“西学中”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在新政策条件下,如何开展“西学中”培训才能与新的时代要求相呼应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西学中教育的发展进程和政策推动
1954年6月,毛主席为筹建中医研究机构作出重要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批示,成为指引中国医药学科学发展的纲领性经典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坚持“中西医并重”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在卫生健康的各个领域统筹谋划和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到“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到“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2020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提出:“改革中西医结合教育,探索‘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模。”2023年,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四川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四川省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的通知(川中医药规〔2023〕1号)提出:“将‘西学中’人员纳入中医药职称评审范围,取得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颁发的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结业证书的非中医类别医师,可申报中西医结合高级职称。”
二、新政策下西学中教育培养的突出目标
新政策下“西学中”培训应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加强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实现中西医融合,在“西学中”培训中应着力凸显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学习过程的探寻求索、临床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三个培训目标。
(一)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首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渗透融合。参加“西学中”学员已具备扎实、系统的西医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西学中”培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从而系统掌握中西医两种知识体系和机能,中西医两套本领汇聚一身。通过中西医两个知识体系的交叉运用,逐渐形成中西医药学交叉的知识网络结构,在知识融合中应注意相互的渗透、转化、关联。
(二)学习过程的探寻求索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贵在有疑,在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应具有探究精神。“西学中”培训是中西医药文化、诊疗体系、临证思维模式、科研实践的碰撞。在两年的脱产学习中,既包括中医理论学习又包括中医临床实践,学员应深入地思考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了“西学中”学习班,是“西学中”的优秀典范,正是因为不断探索运用中医经验、西医手段,中西医结合思维,为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临床思维的中西医结合
新政策的出台更加强调了“西学中”培训应更加注重学员中西医结合思维培养。“西学中”培训应将中、西医两个专业的知识贯穿于临床、科研、教学中,并在实践中相互参照,不断训练、提高对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认知,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思维。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名师的指导,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和思考,从经典中、实践中去不断提炼。
三、新政策下西学中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
政策以人为本,“西学中”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如何让西医人员更快更好更广地接受中医的知识,接受中医思维并恰当运用于诊疗过程中。“西学中”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从师资建设、课程构建、学员管理三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夯实学员理论基础
在“西学中”的培训中应重视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需求,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具备牢固的现代医学知识,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角度并不相同且各有所长,办学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根据西医的知识结构特点来构建其中医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中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西学中”培训通过名师讲中医渊源、识传承脉络、辨中医发展,帮助学员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夯实中医基础,再通过专家名师临床带教提升学员中医思辨能力,将中西医知识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在打通中医各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使西医医生快速掌握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服务于临床实际的人才
“西学中”培训应契合西医临床需求,经过系统学习后能具备开具中成药处方、中药饮片处方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理法、方药、经典、辨治四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
理法即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本着简单、准确、实用的原则,让“西学中”学员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法以及辩证形成全面、系统的了解;方药即整合中药、方剂、中成药的基本知识,中药学是方剂学的理论基础,方剂学是中药学的具体应用,“西学中”培训的目标是让学员是广而精涉猎方剂知识,“广”是指各类中药及方剂都要有所了解,“精”是指挑常用中药和方剂重点介绍;经典即整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名篇里的知识,中医理论体系都来自于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分析、整理和总结,“西学中”培训重点在于了解中医经典著作的学术背景、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和学术观点,在教学中突出中医经典的实用性,培养临床思维;辩证即临床常见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方法,该部分的学习是“西学中”培训的核心,是完成基础学习到临床学习的跨越,通过学习指导西医医生运用中医思维进行中成药辨治处方。
“西学中”培养人才目标为契合西医临床需求,培养掌握一定中医理论知识,会应用中医学的方法解决难题,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合理开具中成药处方的西医医生。
(三)新政策下对“西学中”培训的过程管理
新政策的制对“西学中”培训过程管理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西学中参培人员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注重学习的质量。“西学中”培训管理过程应从教学、实践、科研三方面着力,建立中医思维、提升中医药诊断能力、加强中西医科研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通过严明教学纪律、完善教学计划、克服工学矛盾提升学习质量。严明教学纪律可通过出台“西学中”管理办法明确考勤指标、请假制度、课堂纪律、退出机制、考核评价等,让教学管理有抓手,通过制度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计划须制定符合学员专业需求的培训课程,“西学中”学员专业覆盖面广,内科人员相对较少,对各专业涉及的程度和深度有限,除中医药基础知识外可适当补充专业性较强的相关培训;工学矛盾客观存在,一方面参加“西学中”培训的学员多为临床骨干,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日的课程与临床工作存在客观矛盾,另一方面培训时间较为集中,课堂考勤、课后复习、学习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为克服工学矛盾,可采取理论授课、自学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开展“互联网+中医药教育培训”,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在临床实践上,目前的“西学中”培训包括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门诊跟师学习等实践内容,通过临床经验案例的分享、门诊或病房跟师学习等,让学员接触中医临床的一线资料,更好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增加学员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中医药的诊疗水平。临床实践应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转化为各种新型教学法,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创造一切机会让学员多操作多动手,特别是中医四诊,对临床有较高的判断价值。“西学中”的学习势必会提高中成药、中医药饮片的临床利用,在对学员的培训过程中应指导西医遵循中医学理论,以辩证原则及用药规律合理使用中成药为目标。
综上所述,新政策为“西学中”培训合格人员赋予相应处方权,拓扩职称晋升渠道,国家用政策的推动促进西学中教育的发展。“西学中”培训应根据新政策进一步突出培养目标,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用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加大西学中人才培养力度。西医医师通过两年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的学习后能掌握一定中医理论,成为能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合理开具中成药处方,具备用中医知识服务临床的能力。西医学习中医还必须坚定中医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疗效自信和文化自信,把握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不断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成为学贯中西的人才。
作者简介,于欢(1983.04-),女,汉族,四川达州,研究生,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